故事,虽然也有认识价值,但主要是通过欣赏给人以一种文化层面的陶冶和教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精神情操,基本上和文学的作用相似。故事要达到宣传的目的,指导企业的实际工作、员工的实际生活,而实际工作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断前进、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在故事的征集与写作中,既要注意历史的看问题,把企业的好传统记录下来,体现文化的厚重,又要突出一个“新”字,不断地把客观事物的最新变化、最新发展告诉读者,包括新的情况、新的人物、新的经验、新的问题、新的成就、新的知识,给他们以启发、教育和鼓舞。 5、语言平铺直叙,增强通俗感 故事是讲出来的,既然是“讲”,那就必须使用口语,要方便讲述,力忌小说语言、散文语言。按《故事会》的要求,故事必须是“讲得出,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达到这个要求,就是一篇好故事。 写故事对语言的要求与其它文学样式不同。故事要用叙述的语言,比较接近口语的通俗性文字。初学者可尝试用“讲”的办法来适应故事的语言。比如说:形容早晨天刚亮,文学作者会写成“东方刚刚露出一丝晨曦”,可你想一下,谁平时说话时会这么说?要用平时说话的语气,那马上就会变成“天刚刚有了点亮光”或“天刚亮”。这便是故事语言了。只要你懂得和掌握了用讲述的语气来写故事,那么你写出来的东西起码在叙述方式上过关了。 还有,不少初学者写故事时对话极多,这是故事的大忌。要让故事中的人物少张口说话,多干点实事。故事语言讲究通俗化,尽量避免用书面化过强的语言。忌讳用生僻字词。修饰语不能太长,长句子可一分为二。对话、心理活动、意识流等静止的叙述描写要少,动作强的东西要多。中心线索鲜明突出,准确把握简繁疏密,着力塑造好人物形象。结尾不要拖泥带水,该收手时就收手,戛然而止。 关于表达方式: 描写的直观性。故事可以描写,但不能靠虚拟、想象,不能靠花哨的修饰和夸大的形容,而应深入现场、亲眼目睹,描写事物或人物的本来面貌,表现出动感性和现场感。议论抒情的实在性。故事中的抒情,或直抒胸意、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议论、抒情都须缘事而发,因事生情、情不离事。而且,故事中抒情、议论不可乱用和滥用,要用在适当处,通常是开头之处作诱导、关节之处作渲染、衔接之处作粘合、结尾之处作点晴。目的是:揭示本质、升华主题;使事实、形象生辉;阐明事物内在联系;或激发启示读者。 6、标题直点文眼,增强冲击力 小中见大,讲的是故事,表达的是文化内核。故事的标题也是十分重要的,它讲究有故事性,有一种吸引力和冲击力。比如上面举例的《太阳从西面升起》,人们一听题目,便迫切希望知道内容。而一些平庸的标题往往会使人不屑一顾。 文眼,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一般指文中最能揭示主题、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例1:《爱莲说》的线索或文眼就是第一句“可爱者甚蕃”中的“爱”字是文眼,它是全文总帽,统领了下文。作者不仅写了陶渊明及世人的花之爱,更写了予独爱,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例2:小思写的《蝉》中,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活”字是文眼,揭示生命的意义,点明主题。例3: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静”字也是全文的文眼,点明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例4:李商隐的《无题》中文眼就是全诗首句中的“别”字,烘托出作者的心境。标题既要注意文眼,又要有个性,要紧扣故事主题。 (例:山魂。人死在了大山里,结尾。魂是文眼,灵魂、精神。) (例:撑起一片蓝天。写一家属36年护理丈夫,撑是文眼,精神。) 7、开头尽快入戏,增强动感性。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头开得好,故事就完成了一半,往下就好写了。因篇幅短,入题要简洁明快,必须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珠子,制造一种悬念。开头的方法:一是开门见山。这种开头与新闻导语有类似之处。二是截取现场事态,用场景、引语、动作开头。三是突出中心事件,勾起阅读欲望。四是以兴开头,迅速转入本体。 故事以离奇性、戏剧性和幽默感抓住读者,而开头就决定读者要不要读下去?现在新闻界提倡的新闻故事化,也是强调以动写静,化静为动。例如:气象新闻的导语:“如果说三月像绵羊一样姗姗离去,那么,在星期二,绵羊出汗了。”那天的气温高达摄氏37.7度。这个开头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又非常自然流畅,有一种很强的韵律感、结构感和步调感。具有动感,一种经常采取的手法是用时间最近点上事物变化,来反映处于变动中的事物状态。“5分钟前,一列银灰色的地铁列车,在仅距地面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