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要讲通俗的话。语言大众化,理论通俗化,善于创造性地运用生动活泼的群众性语言,是领导干部讲话时应当具备的基本功。群众的语言最鲜活,思想最生动,蕴藏着群众呼声、群众意愿和群众智慧。只有学习、分析、运用群众语言,起草的文稿才能让大家爱听爱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机关干部要把讲话写得通俗而精深,就必须坚持深入基层,向群众学习,善于吸收群众语言的精华,长于摄取优秀作品的营养,精于选择简洁明快而意蕴深广的闪光语言;创造性地运用广大群众的熟言口语和简明比喻,形象地表述抽象的概念,简明地说明复杂的事物,通俗地阐述深奥的道理。如,邓小平同志一句“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让全国人民一下子就明白了“小康”目标的含义。再比如,温总理会见旅美华侨时讲的“无论你走到哪里,你的心总是和我们在一起;无论黄昏时的树影有多长,它总和树根连在一起”,来形容华人华侨和祖国的关系。像有些文字材料中,以“书记是蜡烛芯,委员是蜡烛油,点的是蜡烛芯,烧的是蜡烛油”,来形容书记与委员的关系;以“连队就像火炉子,一要及时添柴、二要适当透气,不能不按规矩办,如果你捅两下,他捅两下,再旺的火也捅灭了”,来形容领导机关抓基层建立正规秩序的重要性;以“机关是刀把、基层是刀尖,刀把往哪里使劲,刀尖就往哪里用力”,来形容机关与基层的关系;用“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来形容抓工作、搞建设,群众公认、大家满意是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批评时脸红一阵子,受益却是一辈子”,来形容相互批评的重要性等等,通俗生动,形容到位,入情入理,比起长篇阔论地讲大道理要深刻很多。 五、要讲有针对性的话。就是思想一定要鲜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写文章要站在一定的立场,对事物有一个鲜明的看法和态度,这可以说是一篇文章的关键,也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如果不具备这一点,一篇文章的其他方面再好,也会显得苍白无力。判断讲话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这个讲话有没有针对性。有的讲话质量不高,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缺少针对性。针对性从哪里来,最直接的就是抓问题。提出问题越尖锐、越贴近实际、越具有普遍意义,引起的反响就越大。因此,写讲话必须注意抓问题,抓“一碰就响”的问题,抓普遍存在的难以解决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机关干部以高度的敏感性洞察和分析问题,紧紧抓住影响和制约单位建设的主要问题,确立讲话材料的主题思想。我们有的文章在这一点上有些用力不够,有时写完了连自己都没有彻底弄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于是只好满天放炮,别人读完了文章也搞不清楚具体要打什么目标。邓小平同志的《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一文,文章开始就开门见山:“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这么几句话,一下子表明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实践证明,一篇文章只有具备了很强的针对性,才会具备很强的战斗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无的放矢,满天放炮,是丝毫不能解决问题的。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