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要有构思写作提纲的基本功。 在我们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掌握了大量的素材之后,就要及时进行构思,也就是“打腹稿”:认真琢磨被采写单位或个人有哪些突出特点。在构思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琢磨这些特点有没有现实针对性。因为经验材料不论书面交流还是会议发言交流都要达到典型引路、样板示范的作用,因此要十分重视现实针对性,比如,一个时期事故苗头比较多甚至事故高发,你就应抓紧总结安全生产方面的典型经验;一段时间质量出问题,你就赶快总结质量全优的典型经验;某个阶段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干扰冲击或利益格局调整的冲击,职工队伍思想波动、人心涣散、纪律松弛,你就及时总结思想政治工作到位、队伍积极向上、严守岗位的典型经验等等。记得康世恩在华北会战初期学大庆工作团汇报会上讲过,三年困难时期,大庆会战,工人连窝头、土豆都吃不饱,基层干部不忍心要求,井队现场管理一度比较松懈,低标准、老毛病、坏作风的问题比较普遍。井队干部迁就职工“肚子都吃不饱,钻机转着就不错了,管那么紧干啥?”可是有一个井队长,却十分较真,现场管理抓得很紧。他在井场上吊了一截工字钢,发现问题,工字钢“当当当”一敲,就集合队伍开现场会。有一天开了三次现场会。相当一些工人非常反感,意见很大,但他照样坚持。会战工委领导发现这个典型之后,立即派人下去总结。开万人大会指名通知这个队长必须参加,他以为要撤他的职,吓得往人堆后面钻。结果余秋里和康世恩把他拉上台,让他坐在中间,给他一支好烟,叫他介绍经验。整个油田为之一振,现场管理上了一个大台阶。康老讲,总结经验一定要有现实针对性。我听过这次讲话,三十多年过去了,至今记忆犹新。没有现实针对性的经验材料,写得再好也不会有持久生命力,不会引起强烈震动。新华社已故原社长穆青写的人物通讯焦裕禄、王进喜、吴吉昌等等,为什么反响那样强烈,生命力那样持久,就是现实针对性抓得特别好、特别到位。二是琢磨这些特点哪些带有规律性,对面上工作有指导意义,别人学起来具有可操作性。要注重弄清楚是领导水平高人一筹呢?还是工作骨干团队形成的好呢?是形式新颖感染力大呢?还是内容充实有吸引力呢?等等。揭示带有规律性的、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别人学起来具有可操作性的那些特点。如果因为特殊的天时地利条件,只有这个单位能做到,其他单位不具备这个条件,总结出来也是经验,但别人没法学,听一听反倒泄气,就没有总结的价值。我搞教育的时候,到大庆学习取经,人家副科级以上的领导干部都配有卧车,上下班接送,你华北有条件学吗?到天津耀华中学听课学习,人家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分配到学校,头一年听老教师的课,不让登讲台;第二年老教师听他的课,一课一讲评;第三年才能独立登讲台,本文由老秘网推荐,但全教研组的老教师集体去听课、评课,不合格还得从头来;八年教龄才有资格担任实习班主任,而且这种实习班主任不得超过班主任总数的30%,据说有一年这种八年教龄的实习班主任达到了36%,认为班级管理水平明显下降了,马上总结教训,采取措施进行纠正。我们油田学校有这个条件吗?刚分来的大中专毕业生,什么底都不摸,派给初中、高中毕业班的课,压给班主任,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因为不这样做,学生的课就得空着,和现在的山区学校一样。谈什么教育教学质量?所以学耀华中学的教学管理经验只能望洋兴叹。没有这个条件。三是琢磨材料框架结构。经验材料从结构讲,一般就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关于开头,有多种写法:有的把最精彩、最打动人的部分,特别是突出成绩先端出来,以吸引读者和听众的“眼球”,就是俗话讲的“把粉擦到脸蛋上,不要擦到屁股上”; 有的用对比的手法写工作成绩、发展进步。这种开头一般多用在后进变先进的经验材料上,先写这个单位原来有多乱、问题有多突出,后来变了,变得多好多好。为什么变化,我们的做法是……正文做交代; 有的只是凝练地点出这篇材料将告诉人们哪方面的那些经验,以引起读者或听众注目。如我们领导重视、骨干操心、制度保障、经费到位取得了安全生产三千天的好成绩。具体做法是……正文交代; 还有的只交代被采写单位的一些基本情况开头的。这种开头多用于上级单位在某个基层或下属单位开现场经验交流会的条件下,表面上看,你是给领导及与会者汇报情况,实际上是给与会者介绍经验。一开头先写我们单位多少职工、多少党员、男职工多少、女职工多少、干部几人、什么结构(包括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性别结构等等),技术装备如何,取得了那些荣誉等等。很明确,名为介绍情况,实为宣传成绩,展示形象。为什么能取得这些成绩或荣誉……正文交代。掌握了这些规律,开头并不难写。当然,要写好开头,也必须掌握一些技巧,特别注意:观点要鲜明;语言流畅,文字简练;事实准确,数据无误;层次要分明,比如摆成绩,先列哪一条、后列哪一条,也有些讲究,要考虑内在逻辑、分量轻重、难易程度,按顺序排下来。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