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把握好公文写作的三个阶段 初涉公文写作,看人家的文章,洋洋洒洒,一套一套的,自己写起来,却举笔维艰,滞涩不堪。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大家都知道,练字有临摹、成品、精品三个阶段。其实,公文写作也同样有这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比着葫芦画瓢。葫芦哪里来呢?这就涉及到一个搜集、整理、积累的问题。我们要平时当个有心人,主动参加一些重要会议,并将获取的资料素材及时整理归档;要尽量多翻翻报刊杂志,做好剪报工作;要充分利用好老秘网络资源,多搜集一些有价值的素材,以备不时之需;要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听到领导的精彩言论,及时记录整理。不仅要搜集整理自己涉及的业务领域,还要注意了解全区面上的工作情况。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只有了解了全局,才能摆布、拿捏好某一单项工作。我们有了葫芦以后,一旦领导安排写作任务,我们就很容易找到上级的相关材料、以前这类会议的相关材料、外地差不多情形下的相关材料,然后照着人家的葫芦,结合工作特点,画自己的瓢。在画瓢的时候,感悟公文的行文特点,学习公文的语言风格,掌握公文的格式要点,提高谋篇布局的技巧。 第二个阶段,是甩开拐杖自己走。经过了一年甚至多年临摹之后,语言也过关了,业务也熟悉了,相关材料也占有了,对某项工作也有了一定的看法。这个时候,就可以自己拿出一个文章框架,把对这项工作的认识、这项工作的重点、做好这项工作的措施一一装进去。做到这一步,我认为这已经是一个合格的秘书了。这样的文章,应付公差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还算不上是好文章。 第三阶段,是妙手偶得如神助。到了这个阶段,公文写作会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得心应手,自然天成。这个阶段写出的文章,往往兼具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思想是文章的灵魂,一篇文章的生命在于它所包含的哲理与对人的启迪。一篇文章只有具有深邃的思想,才会有生命力。在这一点上,毛泽东同志为我们做出了典范,他的很多文章,或用典,或比喻,或抒情,或议论,总给人以感染和吸引,然而仔细品味一下,他的文章不仅是表现手法上独具匠心,更重要的还是他的思想内容,他的很多演讲辞、诗词格言、政论文章,至今读来,依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辉。耿书记在区委十三次党代会上的讲话《开拓奋进,跨越发展,加快建设富裕宜居和谐幸福新兰山》,也是一篇有思想、有思路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这三个阶段,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一个成功的公文写作者不可逾越的。具体到某个人,实现飞跃的时间可能有早有晚,这取决于个人的努力,也取决于个人的悟性。有的人干了很多年的文秘工作,却一直停留在第一阶段。如果不是不努力,那就是悟性比较迟钝。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写出的材料,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拿人家的瓶子装了自家的酒;一个是拿自家的瓶子装了自家的酒。用人家的瓶子装自家的酒,难免有些不适合、不协调、不搭配的地方。用自家的瓶子装自家的酒,就会让人感觉和谐一致、浑然一体、相得益彰,而公文写作的最高境界,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完美统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我的理解是,王国维的这三境界,第一境界是说的立志,第二境界是说的奋斗,第三阶段是说的收获。其实,我们公文写作要实现这三个阶段,也必须是建立在想干、苦干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成功才会不期而至,向我们绽放迷人的笑脸。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