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父子血脉相承。一对男女结了婚、成了家,接下来面对的便是传宗接代,这是个很重要、很严肃的现实问题,绝不可等闲视之。在我国很多地方,新郎新娘的婚床上,常常有枣子、莲子、花生一类的东西,这是一种暗示,也是一种希望。如果婚后生了男孩,自然皆大欢喜。如果生了女孩,那情形便有些不妙。因为在传统的观念里,只有生了男孩,才算继承血脉,续了香火。夫妻两个人共同生的孩子,都是父母的血脉,却与母亲没有多大关系。女人常说,孩子是娘亲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这话值得玩味,在女人的潜意识里,孩子就是一团肉,但却从来不提精血,因为精血是父亲赋予的,仿佛与母亲无关。生了男孩,女人会兴高彩烈,说我给你们老张家或老王家续了香火。可见这种观念是多么的根深蒂固,不仅在男人身上有所体现,女人也是这样认为的。生下的男孩子必须随父亲的姓氏,要按辈份起名字,论排行。这种传统思想长时间地影响着家庭关系,造成了男女在家庭中的不平等。尽管现代科技证明,生男生女是由男人决定的,但人们还是归咎于女方,女人也会为没生男孩而自责。生了女孩便在家里抬不起头来。如果生个残疾婴儿,更是女人的责任,女人的不是。生了儿子说是男人的“种”好,生了缺陷儿就不是“种”的问题,而是土地的问题。男人的“种”永远是好的。虽然也有杂种、野种、孬种一说,但都是骂人的词,指意行为不端,没有勇气,并非真的种不好。这种对男孩的偏好,直接催生了封建社会的蓄妾制度。如果作为妻子生不出男孩,男方可以明正言顺地纳妾,妾再生女孩,就再续妾。妻妾成群大概就是从这里来的,或者说中国的蓄妾制度的根源就在于此。有人指责男人生性风流,其实错了,这是制度造成的。 第三,男人继承遗产并且赡养老人。在传统家庭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这种情况在农村尤甚,女孩子没有继承家产的份,儿子继承家产同时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然而,我们看到的情景是,男人继承遗产是真真切切的,但在赡养老人上更多的是道义上、名义上的。大量琐碎的具体事务如做饭、洗衣、伺侯老人等都由媳妇来承担,这就像是演戏,一个在幕后,一个在台前,名义上的儿媳妇,实质上的灶下婢。直白地说,赡养老人的事,其实就是媳妇的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吃喝拉撒这些事体,最操心的、最敏感的莫过于婆婆,因此婆媳矛盾最易引发。在古代,婆媳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媳妇必须俯首贴耳,听命于婆婆,没有独立、平等的人格尊严。婆婆永远是颐指气使,媳妇永远是个受气的小媳妇。久而久之,婆媳矛盾会渐渐演变成为一种斗智斗勇。等到多年后,媳妇 “熬成婆”,也会以婆婆为榜样,对自己的媳妇横挑鼻子竖挑眼,让媳妇再走一遍自己走过的老路,于是婆媳关系便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现如今,人们在说起婆媳矛盾时,往往只关注婆媳双方,而忽略儿子的存在和处境。事实上,儿子在其中处境最尴尬,心情最受伤,行为最无奈,左右为难,两头受气。所以婆媳争吵时,最好能体谅儿子和丈夫,关注一下儿子和丈夫的感受。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男士,赞同不赞同这个说法。 婆媳关系是个千古难题,难判是是非非。清官难断家务事,这个难字就体现在婆媳关系太过复杂。其实,婆媳矛盾并不是两个女人间的战争,而是延续千年,至今依然稳固定的父系家庭制度的产物。说到底,婆媳矛盾是一个制度性(父系社会制度)、结构性(社会性别结构)的矛盾,婆媳都是这个制度和结构的受害者。 说到这里,我想再说几句题外话,但却不是多余的话。世界妇女追求自由解放至少有一百年历史了。但妇女自由解放的路依然任重道远。这既不是男人的问题,也不是女人的问题,而体制的问题。妇女解放一直在寻求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谋取经济独立,政治平等,并且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时至今日,妇女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自由和解放,还在为此做不懈的努力奋斗。为什么?根本原因是妇女解放运动,没有触及到父系社会制度三个遗产。小平同志说过,制度是最带有根本性。根源性的矛盾没有解决,怎么会产生颠覆式的革命? 第四部分,家庭的核心问题—夫妻关系或称之为婚姻关系 现如今,核心家庭是主流的家庭模式,核心家庭中包含着两种最基本的家庭关系: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和基础,夫妻关系是一种由合法婚姻所产生的男女间在人身和财产等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中国传统社会的夫妻关系是夫为妻纲、男尊女卑。到了现代变革为:夫妻关系是家庭的轴心,主从型占少数,平等型居多数,逐渐脱离角色隔离,成为伴侣式关系,同时夫妻冲突与离异增加。据调查,在中国的婚姻家庭人群中,婚姻美满、稳定的家庭不超过三成。有70%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争吵、暴力、不婚、外遇、婚外恋、离婚、单亲家庭,孩子教育等问题,情感困惑日益严重。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