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这个名字对于我来说,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过去经常在党的会议及党的文献中看到“胡乔木”这个名字,陌生的是我对“胡乔木”本人的了解知之甚少。最近我看完叶永烈写的《胡乔木:中共中央一支笔》一书,才对胡乔木有了初步了解。 胡乔木,本名胡鼎新,笔名乔木,1912年6月出生在江苏盐都龙冈张本村。胡乔木人称“中共中央一支笔”。他长期担任毛泽东秘书、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起草整理、修改了一系列载入史册的重要著作、文件:毛泽东的名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胡乔木根据毛泽东讲话记录整理的;《六大以来》、《六大以前》和《两条路线》等书,是他协助毛泽东编辑的;他为延安《解放日报》写了几十篇社论,参加编辑《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等。毛泽东逝世后,依然是“中共中央一支笔”,参加起草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重要文件;帮助审定《邓小平文选》,编辑了《毛泽东诗词选》新版本等。胡乔木的文笔,受到过毛泽东的称赞。毛主席曾亲自为胡乔木修改古体诗词,并称赞胡乔木说“这个人有点知识”。周恩来总理这样评价:“许多文件只有经胡乔木看过,发下去才放心。文件经胡乔木修改,就成熟了。”许多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文章、文集,在发表出版之前要送胡乔木看一下,作些修改,这几乎成了一种“习惯”。杨尚昆就说过:“乔木对文辞的考究是尽人皆知的。自己写的或别人写的文稿,他都反复修改,直到改不动为止。后来,在我们这些老人中无形中形成了一个习惯,重要一点的东西,拿出去之前总要请乔木过目把关才放心。乔木也总是来者不拒,尽心尽力。” 作为“党内第一支笔”,胡乔木一生见证并经历过中共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其人生命运也曾起伏跌宕,沉浮于时代风云的波峰浪谷间…… 在这本书中,记载了胡乔木作为“头号文化首长”尽自己最大努力关心、厚爱季羡林、钱钟书、王蒙等一大批老文化学者。自1977年搬进来,杨绛就再没离开过的北京三里河的栖身之处就是当年胡乔木给他们安排的。 胡乔木1992年9月2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遗体于10月4日火化。按照生前遗愿,10月26日将骨灰撒在延安地区。 本书作者叶永烈采访了胡乔木夫人谷羽、子女、秘书及有关人士,查阅了大量文献,写出了这本《胡乔木》。这本书写的是胡乔木,实际上是透过胡乔木,写了中国共产党一段重要的历史。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