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如何规避新闻写作误区

摘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资讯高度发达的社会,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舆论供应量的不断增长使舆论更新的速度加快。①在这种背景下,要采写出读者喜爱的作品,增强其社会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 ...
文稿修改演播室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资讯高度发达的社会,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舆论供应量的不断增长使舆论更新的速度加快。①在这种背景下,要采写出读者喜爱的作品,增强其社会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就要换位思考,站在读者的角度想“他(她)”要了解什么,并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创新。
  
  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规避新闻写作的误区
  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新闻采访和写作技巧,报刊上最终呈现的作品必须要做到一点:读者爱看。若要做到这一点,在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中则需要贯穿一条主线:读者意识。若没有这种意识,新闻产品即使出炉也将会无人问津,最终的结果必将变成“谁写谁看”和“写谁谁看”,报刊最终会沦落为采写者以及被采写者自娱自乐或自怨自艾的工具。
  实际上,有的新闻作品表面看上去要素完整,却缺乏气韵和神采,其本质是缺乏读者意识,反映在新闻作品生产过程中就是对一些基本的问题处理不当。
  (一)写作和采访未能合理分配精力
  新闻行业有句老话:“七分采,三分写”,讲的是采访与写作的辩证关系,却被很多人误解为主次关系。事实上,采访只是新闻写作的过程之一,这一过程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记者最终的落脚点是写出优秀的作品。无论采访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有多大,对读者而言,他只能通过最终呈现出的新闻作品去体悟。换言之,若最终写出的作品不尽如人意,那么这段采访的艰辛只对作者本人有意义,对读者来说却没有太大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应该是“三分采,七分写”。即使采访深入扎实,若没有经过写作思维过程的推敲、磨砺、锻造,没有用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报道形式呈现出来,依然不能算是成功的报道。反之,若没有经过深入的采访,闭门造车,写出来的稿件要么严重失实,要么有“骨”无“肉”,没有细节和现场感,同样经受不住时间的检验。
  对记者而言,采访和写作都很重要,没有孰轻孰重之分。只有合理分配精力,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只讲写作的闭门造车或是只重采访的“急就章”,都无法真正打动读者的心。
  (二)未能有效区分新闻写作和公文写作、事务文书的写作
  1.把新闻稿件写得像公文,缺乏可读性。在实践中,把新闻稿件写得像公文如工作报告的情况并不鲜见,写作者往往出于惯性思维,将公务文件中的材料改头换面当作新闻发,缺乏新鲜性和可读性。
  2.爱写“省事”的稿件,对每年固定的工作进行重复性报道。很多跑口的记者和通讯员在岁末年初都会参加行业的计划会、总结会,对这些行业动向的报道往往也是摘抄材料就算交差,把报道写得和总结一样,甚至有时直接将去年的报道拿来改几个数据照发,年年换汤不换药,导致我们看到的新闻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不仅会议新闻如此,对待周期性的行业报道也是如此。记者倒是省事了,但对读者而言,一样东西吃了几遍了,还能有胃口吗?
  (三)在新闻写作中过分关注“我”,忽略“读者”的关注点
  在新闻写作中只强调“我”的想法,即“作者中心”的写作,突出表现为:
  1.只想我要怎么样,站在自己的角度写自己觉得“重要”的事情。比如自己所在的行业或者大企业开了一个大会,通讯员写了洋洋千言,因为他认为很重要,实际上从全局来看,从报社、读者的角度来看,可能发一简讯足矣。
  2.希望稿件写得越长越好。很多记者、通讯员陷入了一个误区,把稿件的长短和写作者的写作水平、稿件的优劣甚至自己的地位直接挂钩,总是喜欢把稿件的字数无限扩充。实际上,内行人都知道,新闻稿贵在精练,把新闻写长并不难,但是同一件事,把稿件写得简短生动要难得多。
  3.把几件事情混在一起写,期望把所有的东西都写进去。这也是稿件越写越长的一个重要原因。记者和通讯员掌握了大量的素材,在写作时不懂得取舍,于是,就出现了一篇文章里各方面业绩、各种故事一锅乱炖的情况。
  

12下一页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3-9-10 21:11
  • 4
    粉丝
  • 601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