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文章都是依据他所经历的中国革命的大事而成的。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建国,凡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经历的大事毛文中都写到了,而且往往是直取核心。如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次内战时期的根据地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对日斗争(《论持久战》),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策略(《将革命进行到底》)。甚至一些重要的事件都有专门文章。如:西安事变、皖南事变、重庆谈判。我们看毛泽东是怎样从实际斗争中酿造思想的。 重庆谈判,无疑是解放战争期间的一件大事。抗日战争刚刚胜利,国共矛盾又上升到主要矛盾。两党30多年打打停停,怨深似海,蒋介石对共产党言必称匪,这时却突然邀毛去谈判,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毛慨然前往,并达成协议,全党上下疑问不少。他就写了《关于重庆谈判》。他先讲了在重庆的谈判这件事: “这一次,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谈了四十三天。谈判的结果,已经在报上公布了。现在两党的代表,还在继续谈判。这次谈判是有收获的。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和人民的某些民主权利,承认了避免内战,两党和平合作建设新中国。这是达成了协议的。还有没有达成协议的。解放区的问题没有解决,军队的问题实际上也没有解决”。 当时国民党并无诚意,不断制造摩擦,党内外最担心的是毛的安全。毛在重庆说不要怕摩擦,你们狠狠打,你那里打得越好,我这里越安全。他又讲了谈判会场外面的形势: “国民党一方面同我们谈判,另一方面又在积极进攻解放区。包围陕甘宁边区的军队不算,直接进攻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已经有八十万人。现在一切有解放区的地方,都在打仗,或者在准备打仗”“现在有些地方的仗打得相当大,例如在山西的上党区。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的中间,有一个脚盆,就是上党区。在那个脚盆里,有鱼有肉,阎锡山派了十三个师去抢。我们的方针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这一回,我们“对”了,“争”了,而且“对”得很好,“争”得很好。就是说,把他们的十三个师全部消灭。他们进攻的军队共计三万八千人,我们出动三万一千人。他们的三万八千被消灭了三万五千,逃掉两千,散掉一千。这样的仗,还要打下去”。 然后他得出结论,我们的方针,就是“针锋相对”,他要谈,我们就去谈;他要打,我们就打。 “他来进攻,我们把他消灭了,他就舒服了。消灭一点,舒服一点;消灭得多,舒服得多;彻底消灭,彻底舒服。事情就是这样,中国的问题是复杂的,我们的脑子也要复杂一点”。 中学课堂上作文,老师就开始教“夹叙夹议”。毛这里就是夹叙夹议,但他是这样地举重若轻。谈判和时局说得清清楚楚,而且不乏文学叙述的美感。你看“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的中间,有一个脚盆,就是上党区。在那个脚盆里,有鱼有肉,阎锡山派了十三个师去抢”。这种轻松与幽默的叙事,哪里像政论文?最后推出一个大结论,一个中国革命的真理:“他来进攻,我们把他消灭了,他就舒服了。消灭一点,舒服一点;消灭得多,舒服得多;彻底消灭,彻底舒服。”这句话已经深入人心,以后在许多地方经常被引用,甚至人们已经不大注意最初的出处。这就叫“理从事出,片言为典”,从一件具体的事出发总结出普遍的真理,浓缩成一句话,而成为经典。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理论就是这样,它一旦从实践中破壳而出,就有了独立的指导意义。类似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比如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思想就是在一个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上说的,而纪念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文章中则产生了关于做人标准的名言:“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什么叫经典?常念为经,常说为典。经得起后人不断地重复,不停地使用。理从事出,片言为典,这是毛泽东的本事,是毛文的魅力。 时下政界、报界有一个误区,以为只要组织一个写作班子,起一个响亮的笔名,在报上占大一块版面,就能有轰动的文章。其实这种空中楼阁,没有人看。党的十八大专门就党风、文风的整顿提出“八条”意见,习近平指出“长、空、假”是当前文风的主要毛病。为什么“长、空、假”呢?主要不是写作技巧问题,而是思想作风层面上的问题,是私心作怪。这又有两个原因。 一是私心所起之虚荣心、功利心。小则把发表文章看成一种荣誉、成绩、才华,用来作秀,从来不想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大则把文章当作升官的阶梯,企图引起领导重视,造成社会舆论,为提拔重用铺路。二是私心所起之懒惰心。懒得去深入调查研究,读书思考,加工创造。按照上面的调子套下来,常用的口号填进去,剪贴拼凑一点社论、评论、领导讲话。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套话”文章。或者两种心里都有,既想偷懒,又想升官、作秀。这种作风已经脱离了工作的宗旨。毛泽东讲:“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那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既然是为私,偷懒,不准备斗争、解决问题、解决困难,怎么能望文风出新,文章出新呢。作者在报社工作多年,深为编读“长、空、假”的稿件所苦(如毛所说:“哪一年稍稍松动一点,使读者感觉有些春意,因而免于早上天堂,略为延长一年两年寿命呢?”);深为干部、领导干部争上版面所苦。连头版二版都要争,字多字少都要比,何谈什么无私、牺牲、创新呢。可见文风之败是因党风、世风之衰。一个干部如果工作能创新,文章也就有新意;如果工作平平,却望借文章出名,那真是欺世盗名。汝欲学文章,功夫在文外,先正人心,再谈技巧。 说到技巧,我这里试开一个药方。依作者多年编稿所见,干部写作投稿常犯这样几个毛病:1.居高临下,发号司令。训话式写作,与读者不平等。2.太长太空,没有内容。应酬式、作秀式的写作,没有明确的目标、靶子。本来也不是为解决问题。3.枯燥干瘪,没有细节。公文式写作,不会运用形象思维。4.语不准确,糊涂为文。基本的概念、逻辑关系都没有搞清。5.语言不美,动不起来。读书太少,没有修辞训练。当然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多读书,提高修养,但这不是一天就可以做到的,只要心诚,不要自欺欺人。真想写作可以试一试这个笨办法,也比较好操作:1.能提出一个新问题(证明你是在思考,有的放矢);2.有一个自己悟到的新思想(可看出你对理论的理解);3.有一个自己精心挑选的例子(证明你经过了调查研究,已能理论结合实际);4.有一个合适的比喻或典故(这说明你已吃透了原理,能深入浅出);5.有与文件不同的语言(说明你不是抄文件、抄社论、讲话)。这个办法是比较笨,但只要上了这个线,你就从党八股中解放出来了。不是文件语、秘书语,是你自己在说话了。 不脱离实践,强调理从事出,这有点像作家不脱离生活,其实是一个道理,只不过文学作品产生的主要是审美效果,政论文产生的主要是思想。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