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第十四讲:关于格律诗的对仗以及相关的写作体会

摘要: 大家好,今天这一讲,主要为大家说一下,格律诗的对仗问题,因为,在近日,我们群里人有几个爱好者,写作律诗的时候,看意境和韵律还说得过去,但是,对仗不是很严谨。这就让自己写作出来的格律诗失色很多。我们大家 ...
文稿修改演播室
     大家好,今天这一讲,主要为大家说一下,格律诗的对仗问题,因为,在近日,我们群里人有几个爱好者,写作律诗的时候,看意境和韵律还说得过去,但是,对仗不是很严谨。这就让自己写作出来的格律诗失色很多。我们大家都知道,格律诗是近体诗,它有严格的规矩管束,本身要做到韵律符合要求,然后,在写作律诗的时候,还要讲究对仗工整。当然,有很多的时候,写作格律诗要是想完全符合规矩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掌握最基本的诗词格律理论,如果不掌握,写作的时候肯定会出偏差的。
      作为一个格律诗的爱好者,每一个人写出来的诗句都想力求完美,尤其是律诗,是需要很深的文字功底的,在我初学的时候,也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困惑。没办法,只有补充能量。补充能量的方式除了看书自悟和虚心求教,我想是没有别的路可走的。这就需要我们初学者,不光是要有动笔的欲望,还必须静下心来,专门的研究一些必要的写作知识。在掌握了最基本的应用写作知识之后,在拿起你手中的笔,你会觉得你现在的写作会比你没掌握基础理论的时候,信心和能力提高很多。也会在欣赏别人写作的文字时候,能够运用你所学的知识,用自己的评判标准去综合分析,找出其中的精彩之处和不足。这对自己的写作是很有帮助的,也能让你在写作的时候,避开那些缺陷,使文字更加精炼,流畅。意境更趋完美。
      格律诗的形式简单,但是,各种修辞方法在实际应用上却是十分复杂的,这也是格律诗的魅力所在。
      我们通常说的格律诗,是指的近体诗。它自唐代时期形成完整的体系,分为五言、七言和排律。按照诗律学的术语,从一首诗的开始算起,每两句叫做一“联”,每联中的上一句叫“出句”,一下句叫“对句”。这样也就是说,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对”,上一联的对句和下一联的出句必须“粘”。“对”和“粘”,看一句诗的头两个字,由于第一个字有时可平可仄,所以实际上主要以第二个字衡量“对”和“粘”的标准。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第一句中的“日”字是仄声字,第二句中的“河”字是平声字,符合“对”的要求,第二句的“河”字与第三句的“穷”字都是平声字,符合“粘”的要求。第三句的“穷”字是平声字,而第四句的“上”字是仄声字,又符合“对”的要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对和粘中在格律诗中的具体表现,掌握了“对”和“粘”的规则,我们就可以根据基本格式很容易地推导出其他各种平仄格式。
      在这里,建议初学者在写做格律诗的时候,不要用变格写作,因为,你还没弄明白拗句和拗救这些基本概念,这是需要花很大功夫才能掌握的写作技巧,正格写作,中规中矩,也不会有大的偏差。尤其是律诗,会让你写的对句中的对仗不严谨,还会你和下一个对句失粘的。我们写作格律诗不仅要运用大量的修辞方式,还要让句子的句式有相互的关联尤其是律诗,要注意起承转合,也有人叫起承转结。起,指的是首联,它是起始,要求平直。承,是指颌联,承接上文,承上启下,要求有重量,有分量。转,指颈联,要求有转折感,有变化。合或者叫“结”,是指尾联,要体现结尾性,要求含蓄而意味深长,从前有的诗评家,特别注重和强调这个起承转合。其实这种起承转合式,只是律诗的一种结构,也许是一种比较好的结构,但不是唯一的。每首诗的内容都不一样,还是应当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结构既要合理,也需要多样化。   
     本身说,格律诗还是有很多的规律可循的,比如,你要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绝句是律诗的一半,也可以说,把绝句叠加起来互粘,在注意对仗,就是律诗。明白了这种关系,希望大家在写作练习的时候,先把绝句掌握好,因为绝句并不是要求绝对对仗的,对仗也好不对仗也罢,子要是把自己的写作情感添加进去,把意象表达清楚,就应该是可以看的诗了,在练习绝句的同时,学会拗句的处理和拗救,并且有意识的练习对仗,为自己以后写律诗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曾经跟不少人说过我自己学习时的一点经验和感受。在刚练习写作格律诗的时候,真的不知道什么样的诗词才能算是格律诗词,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看的书多了,尤其是看了王力先生所著的《诗词格律》之后,才茅塞顿开的,这本书在我的手里,已经翻看的不成样子,也在上面涂鸦,当作一种感受。就是现在也还是翻看,找一些理论上的东西和技巧。希望我们的爱好者,能够看一下这本书,在看的同时,按照不同的时期,练习写作才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等你弄明白了,你会知道,原来诗词歌赋是相通的,掌握了格律诗的写作,在看一些别的资料,你就会对汉赋,宋词、元曲以及古体诗词有一个突飞猛进的认识。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触类旁通。
一、对仗的概念和分类
对仗,在汉语词典中中有三种含义,其他两类我不详述,只说一下在诗词里的概念:对仗是指旧体诗文的词句相对偶。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对仗固须工整,而亦有一联中本句自为对偶者。”蔡元培《国文之将来》:“旧式的五七言律诗与骈文,音调铿锵,合乎调适的原则;对仗工整,合乎均齐的原则,在美术上不能说毫无价值。”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语言与文字》:“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还有很多对这个概念的定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意思大致都是如此。有了这样的概念我们再说一下分类,并举例说明:   
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当句对、交股对、互文对、流水对、隔句对(又叫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
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对仗相当工整。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宽对】: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
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
举例: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这种格式也是首句入韵。  

123下一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4-3-19 21:23
  • 2
    粉丝
  • 612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