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各国作家锤炼语言的故事

摘要: 有人写了各式各样的关于作家们的故事,但是,可惜没有人写一本谈论各国作家学习语言的故事专集。如果有,那将是一部很精彩而且很巨大的书。因为各国作家,那些比较优秀和成熟的,总是在语言的雄关之前,经过一番苦战 ...
文稿修改演播室

有人写了各式各样的关于作家们的故事,但是,可惜没有人写一本谈论各国作家学习语言的故事专集。如果有,那将是一部很精彩而且很巨大的书。因为各国作家,那些比较优秀和成熟的,总是在语言的雄关之前,经过一番苦战,打退了“艰涩”“贫乏”“粗疏”“单调”“繁冗”“平板”等等拦路“强人”,杀出关去,才能够跨上阳关大道,进入荡荡平川。那些杀不退拦路“强人”的,就栽个筋斗,翻下马来,困死在“语言关”前,或者拨马转身,落荒而逃。

 

这里写的自然是一个借助于形象的比喻。它无非想说明:几乎所有比较成熟的作家,都非得在学习、锻炼语言上痛下功夫不可,不然,就不可能在文学创作上取得成就。所不同的,只是有些人的事迹为人们所熟知,广泛流传,有些人对自己的努力保持缄默,因而人们不大知道罢了。

 

我国历代著名作家中,艰苦学习语言的故事非常之多。以诗歌通俗、精彩著称的白居易,不但经常和老婆婆们谈话,摄取口语入诗,还经常把自己的诗读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问她们听懂没有,听得懂的,就誊录下来;听不懂的,就加以修改。由于经常吟咏,他有时甚至把嘴唇皮也磨破了,生了口疮。苏东坡也是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访问乡亲父老,和各方面的人物广泛接触,听人聊家常,谈掌故,从这些交往活动和勤奋学习中丰富自己的写作材料,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

 

唐代的李贺经常背着个破旧的锦囊,骑驴出门,听人谈话,观赏风景,吟诵诗句,随时把想到的好句子记在纸条上,投入锦囊中;回家后再在油灯下逐条整理,作为精心构思完整诗篇的材料。和这相映成趣的,是宋代的诗人梅尧臣,外出游玩和访亲会友时,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号称“诗袋”的布袋,见到什么新鲜的事情或美丽的风景,吟咏得句或成诗的时候,就把写好的投入袋中。

 

王安石写过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第三句那个“绿”字,使全诗增色不少。而这个字眼,并非妙手偶得,而是经过再三吟哦,选用过“到”、“过”、“入”、“满”等字,都觉得不够理想,一想再想,最后才选定的。在中国,这个故事和“推敲”的故事,“一字师”(旧时代好些人认为对于能够改动自己诗文中的一个字,使句子贴切精彩起来的人,就值得拜之为师)的故事等等,向来为历代文学界的人物所津津乐道。

 

从小注意各种各样人物的性格语言,后来写成了辉煌巨著的曹雪芹;在大路旁摆着茶烟,供过路人享用,并请各人讲一则鬼魅狐妖的故事(大抵是借以讽喻现实生活之作),后来写成了名著《聊斋志异》的蒲松龄,他们学习语言的事迹,同样为广大人民所熟知。

 

在俄国,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这些作家,辛勤学习语言,锻炼语言的故事,是广为人们所传诵的。

 

普希金从小就向奶奶学习语言,还常到附近市集去,听瞎子们唱各种歌谣。在写作上,他高度注意用词的精炼。因此,他的作品,被人认为很好地发展了俄罗斯语言。

 

屠格涅夫由于在锤炼语言和描写清晰优美等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散文中的普希金”。他热爱自己的“父母语”,曾专门写了一篇散文诗歌颂俄罗斯的语言。他在锤炼语言方面的认真程度,只要看下面这桩事情就可以想见一斑了。他曾经置备过笔记簿,记录着他所想象的小说《父与子》中主人公巴扎洛夫的谈话;而这样的记录簿又是仅供自己参考,以加强对人物的塑造和对语言的提炼的,并非准备发表。

 

托尔斯泰不仅常常和各阶层的人物接触,听取他们的谈话,写语言笔记,在他成为作家之后,还常常在笔记本上作组词造句的练习。他遗下的笔记本,研究者们对着那些没有逻辑联系,既不像日记,又不像作品草稿和普通记事的东西,感到莫名其妙。最后多方探索,才了解原来是这么一回事。一个达到那样成就的作家,还练习写着这样的词语:“她比不了他,大大地比不了,谁比得了,谁也不能和他相比──谁也比不了的人──后悔──没有后悔,是后悔的时候了,后悔莫及,后悔得连东西都不愿吃了……吃斋,吃斋吃够,已经斋戒第二年了,我已经斋戒完了,斋戒到期了,因吃斋瘦得像一条线……”他以写这样的东西作为塑造人物和描述事件的语言准备,苦功下得多么惊人啊!托尔斯泰为了使语言在状物写照时更加生动传神,甚至常常修改一二十遍以上。

 

契诃夫除了和各方面的人物广泛接触,听取他们的语言外,还常常写下记录这些语言的笔记。这种簿子,后来遗下了十大本,人们发现其中只有很小一部分,曾被采用到作品之中。这真是“台上一见,台下三年”了。契诃夫还有一个本子,专门记他平日想到的美妙的形容词语,以备不时之需。契诃夫为了写专制制度下的牺牲者,曾经到流放犯云集的萨哈林岛(库页岛)居住过三个月,把他和大量流放犯、移民的谈话记录在许多卡片上,作为写作小说的参考。

 

高尔基在语言上下过很大的苦功。年轻时他曾经为自己掌握语言不够熟练而深深苦恼,后来,经过丰富的实践和辛勤的学习,终于克服了困难。在高尔基论文学的许多著作中,除了专门谈论语言的篇章外,还在其他的篇章也不断阐释了语言的重要性。他对于本国和外国的一些语言大师都十分折服。“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这句话就是高尔基说的。他还号召:“为了语言的纯洁性、为了语言的含义的准确性、为了语言的敏锐性而斗争,也就是为文化的武器而斗争。”

 

在英国,莎士比亚作品中不同单词的丰富为英国作家之冠。据统计有一万六七千个之多。这是他大量地采用各种人物的口语的结果。有些翻译家甚至觉得他的好些语言太粗野了,却不知道这些活泼生动的语言为他的作品增添了很多情趣和活力。

 


12下一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4-9-20 22:47
  • 4
    粉丝
  • 668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