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我们该怎样做文、做人与做官

摘要: 千百年来,中国知识界流传一句话:不读《出师表》不知何为忠;不读《陈情表》,不知何为孝。忠孝是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随着中国历史进入现代社会,这两《表》的影响力,已在逐渐减弱。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产生 ...
文稿修改演播室

  千百年来,

中国知识界流传一句话:不读《出师表》不知何为忠;不读《陈情表》,不知何为孝。忠孝是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随着中国历史进入现代社会,这两《表》的影响力,已在逐渐减弱。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产生于封建时代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却丝毫没有因历史的变迁而被冷落、淘汰,相反,因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道德和政治财富,使它如一棵千年古槐,历经岁月的沧桑,愈显其旺盛的生命力。

  ■我们该怎样做文章——文章达到的“三境之美”

    《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在下评语前,我们不妨先探究一下好文章的标准。概括地说可以叫做“一文、二为、三境、五诀”。一文是指文采。首先你要明白,你是在做文章,不是写应用文、写公文。文者,纹也,花纹之谓;章者,章法。文章是以一门以文字为对象的形式艺术,它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并通过这个法则表达作者的精神美。“二为”是写文章的目的:一是为思想而写,二是为美而写。既要有思想,又要有美感;既要有思想价值,又要有审美价值。文章有“思”无美则枯,有美无“思”则浮。“三境”是指文章要达到三个层次的美,或曰三个境界。古人论诗词就有境界之说,我现在把境界再细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景物之美,描绘出逼真的形象,让人如临其境,谓之“形境”,类似绘画的写生;二是情感之美,创造一种精神氛围叫人留恋体味,谓之“意境”,类似绘画的写意;三是哲理之美,说出一个你不得不信的道理,让你口服心服,谓之“理境”,类似绘画的抽象。这三个境界一个比一个高。“五诀”是指要达到这三境的办法,我把它叫做“文章五诀”,即“形、事、情、理、典”。文中必有具体形象,有可叙之事,有真挚的情感,有深刻的道理,还有可借用的典故知识。这一切,又都得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这就是“一文、二为、三境、五诀”之法。以这个标准来分析《岳阳楼记》,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它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就不难明白它为什么称得上“千古第一美文”。

    《岳阳楼记》的核心是阐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理。但如果作者只说出这一句话,这一个理,就不会有多大的感染效果,那不是文学艺术,是口号,是社论。这篇文章好就好在它有形、有景、有情、有人、有物的铺垫,而且全都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述,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在“理境”之美出现之前,已先收“形境”、“意境”之效,“三境”之美俱全。再加上贯穿始终的文字之美,算是“四美”了,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分别达到了很难得的高度,借用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的一句话,就是“四美具而二难并”了,是一种高难度的美。

  ■我们该怎样做人——独立、牺牲、理性的人格之美

    人们都熟知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的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却常忽略了文中的另一句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前者是讲政治,怎样为政、为官,后者是讲人格,怎样做人。前者是讲政治观,后者是讲人生观。正因为讲出了这两个社会和人生的最基本道理,这篇文章才达到了不朽。其实,一个政治家政治行为的背后都有人格精神在支撑,而且其人格的力量会更长久地作用于后人,存在于历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的物,指外部世界,不为利动;己,指内心世界,不为私惑。就是说,有信仰、有目标,有精神追求,有道德操守。对此,结合范仲淹的人生实践,可从三个方面来解读。

    一是独立精神——无奴气,有志气。在人性中,独立和奴气,是基本的两大分野。范仲淹有一种卓然独立的精神。家虽不幸,决不会因寄人篱下而自矮三分,就是对皇帝也不搞盲目的个人崇拜。这在封建社会是很难做到的。我们不要小看人格的独立。就整个社会来讲,这种道德的进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奴隶制度造成人的奴性,封建制度下虽有“士可杀不可辱”的说法,但还是强调等级和服从。进入资产阶级社会,才响亮地提出平等、自由的口号,人性的独立才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标准和道德意识。这一点西方比我们好一些,他们那里,民主革命彻底,封建残留较少。中国封建社会长,又没有经过彻底的资本主义民主革命,人格中的奴性残留就多一些。对照现实我们更感到范仲淹在一千年前坚持的独立精神的可贵。正是这一点,促成了他在政治上能经得起风浪。做人就应该“宠而不惊,弃而不伤,丈夫立世,独对八荒”。鲁迅就曾痛斥中国人的奴性:一个人先得骨头硬,才能成事,如果他总是看别人的脸色,他除了当奴才,还能干什么?

    二是牺牲精神——为官不滑,为人不奸。怎样处理公与私的关系,是判断一个人的道德高下的最基本标准。范仲淹一生为官不滑,为人不奸。他的道德标准是只要为国家,为百姓,为正义,都可牺牲自己。兹举一例:范仲淹虽是一介书生,但文韬武略,胆识过人。庆历二年(1042年),范仲淹密令19岁的长子纯佑偷袭西夏,夺回战略要地马铺寨。他引大军带筑城工具随后跟进。部队一接近对方营地,他令就地筑城,十天后一座新城平地而起。这就是后来发挥了重要战略作用的孤城——大顺城。大顺城与附近的寨堡相呼应,西夏再也无法撼动宋界。夏军中传说着,现在带兵的这个范小老子(西夏人称官为老子)胸中自有数万甲兵,不像原先那个范大老子(指前任范雍)好对付。西夏见无机可乘,随即开始议和。范仲淹以一书生领兵获胜,除其智慧之外,最主要的是这种为国牺牲的精神。


12下一页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6-2-19 17:16
  • 4
    粉丝
  • 488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