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要说微信中刷屏最厉害的内容,非柴静的空气污染调查报告演说《穹顶之下》莫属。笔者完整看完了整个演说视频,为之震撼,钦佩柴静所做的调查和她的实实在在的行动。这是行者的力量,尽自己的能力,推动事情的进展。据新闻报道,环保部长对柴静的努力表示感谢。上亿人次的传播,广泛的讨论关注。也许若干年后,《穹顶之下》会成为人们回顾中国环保事业进展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除了演说主题本身的令人关注之外,营销人士看到了演说推广营销的技巧,演说家看到了柴静高超的演说技巧,那我们这些写材料的,又能在这个演说本身中挖到什么样的金矿呢?我想,可以学习的很多。大道至简,很多方面都是相通的。 今天,我想单就演说的结构来说下公文的结构。
100多分钟的演说,素材很多,从头到尾都很吸引人,这和它的结构合理,编排得当是分不开的。
整个演说,从开场白、背景介绍、存在问题、解决方案、结尾等五个部分组成。这就像公文写作的大框架,骨架立住了。
开场白,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新闻事实。
背景,交代目前空气污染惨不忍睹的现实。数据。女儿的担心。
在存在问题方面,着重介绍了雾霾是什么?雾霾是怎么来的。
提出问题以后,下一步就落在我们该怎么办?国家层面的、行业的、市场的、普通人的,层次分明的一一提出了解决方向。
结尾,回到一个母亲的角色,表达希望,再次呼应主题。
这五个部分,也是公文常用的结构安排。交代背景、介绍情况、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结束语。在写总结、汇报、情况说明等材料时,经常会遵循这样的逻辑顺序。这也是人的认知规律决定的。公文上行下达,最重要的是要让人懂。公文结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常说搭框架。搭框架的过程就是安排结构的过程。框架搭好了,如何组织材料就心中有数了,剩下的就是把要用到的材料一一归位,调整词句,慢慢打磨了。
应该强调是,每个公文从事者接到任务后都应该花一定时间去搭架子,而不是忙着下笔。磨刀不误砍柴工,框架搭好了,材料就写好一半了。如何安排结构?公文的结构无非那么几种。开头、主体、结尾,主体部分有些总分、有些平行、有些递进,按照不同的内容安排不同的结构。要做到符合逻辑、入情入理,使人易懂。在符合大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加以创新,使文章更加灵动,有活力。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