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3

署名“任仲平”的评论发表前是如何修改的

摘要: 编者语报纸的言论,越来越受到读者的重视。比如2017年元旦,各大报纸就纷纷推出类似新年寄语的本报社论(言论),一时间这些新年寄语成为了受众热议的话题。爱好写评论的人,往往从这些报纸上的言论中能学到十分有用 ...
文稿修改演播室


修改有时比写作更重要。落笔字字珠玑,谁也吹不起“一笔准”这个牛。鲁迅手稿看上去文不加点,但不少手稿是改抄后的文本;托尔斯泰也常常把整段整章的文字撕掉,一遍遍重新写过。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一个作者不断地修改自己的文章是个好习惯,说明他有求深、求准、求新、求美的追求。修改的过程是升华思想、修炼内功的过程。改得越苦,功力越有长进。思路欠通要改、表达不准要改、文字罗嗦要改、句子太长要改,改而后读,读之不上口还要改。越改越好,那是一定的。


文坛上有“改我一字,男盗女娼”的说法。这种态度未必明智。《毛选》《邓选》都有不少修改。还有一种顾虑是:稿子被别人修改,就显得自己水平低。这大可不必。一字不改或改动不大,未必证明作者水平高。修改稿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领导有领导的考虑,专家有专家的角度,报纸有报纸的要求。


有一个体会,年轻时怕删改别人的稿子,因为还不大懂得写作的艰辛;岁数大些了反而愿意别人帮助修改稿子,因为懂得写好稿子的不易;稿子原文照发,倒觉得忐忑不安。请领导和同事把关、润色,心里踏实。别人修改的稿子不管改动大小,悉心琢磨总会有所收获。善于从别人对自己文章的修改中学习,这才叫聪明,也是做人和作文的更高境界。一个作者,如果缺乏容人容言的雅量和谦虚好学的品格,是很难进步的。


有句话说“医不自治”,再高明的医生得了病也要找医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别人的修改比自己的修改更重要。像人民日报“今日谈”这样三五百字的短论,有时要改掉一半,这不稀奇。当然如果时间允许,给作者提意见,请作者自己改更好。如何既保持作者原意,又符合发表要求,把握好修改的度同样重要。这个问题可以另当别论。

人民日报“任仲平”的文章,确有一套讨论和修改文章的工作机制。时任社长的张研农同志对这种机制概括为三句话:“七八条枪、七上八下、七嘴八舌”。


不少新闻界同行,有感于人民日报署名“任仲平”文章的高质量,问道:“可有金针度与人?”我认为,没有什么“金针”,但确有一套讨论和修改文章的工作机制。时任社长的张研农同志对这种机制概括为三句话:“七八条枪、七上八下、七嘴八舌”。时任评论部主任现任副总编辑卢新宁同志作了这样的解释——


七八条枪”,指的是一种组织架构。“任仲平”成员来自全报社,有社领导、有部主任、有资深记者、编辑,也有入社不久的年轻人。大家各有专长,平时各忙各的,有任务一召唤,便跨部门选人组合,项目负责制,任务完了就散。所以“任仲平”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产物,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像获得总书记批示的《筑起我们新的长城》一稿,有来自6个部门9个同志参加。《论三贴近》有7个部门13个同志参加。


“七上八下”,指的是一种工作标准。大家精心、精致、精当创作,一稿、二稿、三稿,最终定稿,其间必经若干反复,以至推倒重来,直到所有人都觉得“还行”。成稿时,往往已脱胎换骨。比如,《筑起我们新的长城》,改了9稿,结构多次调整,段落再三修改,文字反复斟酌,题目是倒数第二稿才改定的。2008年获得中国新闻奖的《走好全国一盘棋》,写了近两年,初稿4万多字,改了14稿。2007年获中国新闻奖的《长征,迎着民族复兴的曙光》,改了11稿。


“七嘴八舌”,指的是一种民主风气。在“任仲平”内部,无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都可以对社长、总编辑发表不同看法。这样做,有时是为了文章框架,有时是为了主要观点,有时只是为了一个字词或标点的用法,实在统一不了,甚至会通过“票决”的方法来定夺。


未经历“任仲平”创作过程的,可能觉得一个稿子写上两年,改个10多遍,是不是太夸张了?还真不是。一位年轻同志开玩笑说:“这种写法像是‘魔鬼式拉练’。”


当然,不是每天都磨稿子,也不是每个稿子都这样磨。有的课题,起草的时候主旨和重点并不清晰,需要调整;有的课题,写着写着对问题的认知发生较大改变,得重新梳理。这也是常有的事。特别是主题重大、结构复杂、文字较长的大型政论,的确需要反复斟酌。这种写作机制,与我们所了解传统的“主笔制”很不一样,更多的是借鉴了文件起草的工作方式。其最大好处是便于吸收各方面意见、集中各方面智慧,对于主流媒体,不仅是适用的,有时甚至是必须的。


也不是所有评论起草修改都应该都需要这种方式。观点见仁见智、文风有个性的署名文章,如时评、随感、杂文等等,应该更加多样化。评论的编者和终审领导也应该有更大的包容性,尊重作者的创作劳动,不要轻率地大删大改别人的稿子,更不要只按自己想法强求作者改稿子,或者自己动手代别人写稿子。


我当编辑的体会是:坚持把关原则,尊重作者个性。如果两者无法调和,就与作者直言出建议:要么改稿子,要么另投它处。没有大缺陷,只做技术性处理,可改可不改的不改。拿起笔就从头到尾删改稿子的做法未必可取,有时甚至可憎。作者和编辑最好的合作方式,是充分交流和互相尊重。
  (作者系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  

  (本文原载自《新闻与写作》2017年第1期“写作讲坛”栏目,原标题为《言论写作的讨论与修改》

12
5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5 人)

说点什么...

已有3条评论

最新评论...

yykwei2020-6-18 21:01引用

受益匪浅!~

半路出家2017-3-26 12:34引用

非常不错的帖子了,学习了。

wujunmac2017-2-10 23:05引用

深有体会,稿子要经过反复修改, ...

查看全部评论(3)

本文作者
2017-1-13 14:55
  • 4
    粉丝
  • 1714
    阅读
  • 3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关注迪恩网络

扫描关注,了解最新资讯

联系人:高经理
电话:15562103797
EMAIL:3318850993@qq.com
地址:威海市创新创业大厦2702

关注迪恩网络

扫描关注,了解最新资讯

联系人:高经理
电话:15562103797
EMAIL:3318850993@qq.com
地址:威海市创新创业大厦2702
热门评论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