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公文语言提倡简洁、精炼,所谓“要言不繁”、“惜字如金” 好的公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作者非常重视语言的提炼,力争做到言简赅。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的第一部分“三个伟人”、“三次巨变”的高度概括,便函把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个半世纪的社会历史进程阐述得十分清楚,极富内涵,是公文“要言不繁”的典范。 公文语言为什么特别强调简洁、精炼呢?首先,公文是一种实胳膊谇,在保证全面、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的前提下,只有尽可能精炼,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其二,公文的准确性特征往往要求公文语言明确、直观、简练。公文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工作动态以及据此确定的政策、措施,者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按照其本来面目如实表述,才能准确反映,避免产生歧义或褒贬失当。其三,公文语言简练,可心们生严肃、计策的效果,境强其权威性。公文具有法定的效力和强制执行的约束力,它所表达的意图是需要不得关组织、个人去遵循、执行、办理的,可以说没有商量的余地。所以,公文语言的语气多肯定、少模糊,多要求、少议论,说一不二。如汉高祖刘邦在夺政权后发布的《入关告谕》,只用了99个字就全面、准确地说明了自己的政策,其中著名的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更是仅10空虚字,但已树立起了新政权威严公正、取信于民的形象,可谓掷地有声,令人不敢不从。 要使公文语言精炼,除了要有写作基础外,最后果要的是主题鲜明。在动笔之前,一定要明确为什么发文,发这篇公文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要求等。只有明确了主旨,起草过程中才能正确地选择,凡是与主题无关的词汇、语句,即使再优美、精采,也要坚决舍弃。这种方法,人们大都讲的是材料的选择,其实语言也是一样。一些缺乏经验的同志写公文,找来很多参考材料,觉得哪句话都好,就不加取舍一概采用,结果文章写得很长还不着边际。另外,要使语言精炼,修改也十分重要。在起草过程中,撰写者难免会担心把意思说不清楚,要求提得不够完备,容易把一句话的内容反复讲,无形中造成语言重复、罗嗦。其实,大多数公文,尤其是在行业内部发的公文,阅读者都是内行,一些常识性或即时性的意思大家都懂,没有必要在文中重复。在修改时,把这样的话删掉,把意义相近的数句话只留下一句,公文的语言自然就简炼了。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