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收集材料应注意的问题 1.多收集。积累的材料太少是不够用的,材料少了就没有选择余地,甚至选不出需要的材料。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只有积累大量的材料,写作时才能在丰富的材料中选择,优中选优,这样选出的材料才能保证质量。只要是对写作有用的资料都要留心收集,报刊、杂志、书本上的东西,该剪帖的要剪帖,该抄录的要抄录,要多动手。必要的工具书,该购买的要购买,要舍得智力投资。关于占有材料应务求其“多”的问题,茅盾同志曾在《有意为之——谈如何收集题材》这篇文章里,讲过一个精彩的比喻。他说:“采集之时,贪多务得,要跟奸商一般,只消风闻得何处有门路,有货,便千方百计钻挖,弄到手方肯死心,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可称为‘货’的,便囤积,不厌其多。”占有材料的时候,要象“奸商”一样,这是比喻得很形象的。总之,占有材料的时候,要做一个最“贪婪”的人,要有“海量”,要来它个“拿来主义”,有用没用,先“拿来”。 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材料的仓库装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作起来就比较容易。”要库门大开,勤于进货,从时间上讲,时不分古今,既要占有以前的,又要占有当前的,这样在写公文的时候,就可以运用前后对比的方法,写出事情的前后发展变化;地不分中外,中国的和外国的材料都要;从性质上讲,质不分正反,正面的和反面的材料都要,只有占有了正反两方面的材料,才能在公文中反映出事物的本来面目;从类别上讲,类不分点面,具体的和概括的材料都要,既要占有点上的,也要占有面上的,只有把点上和面上的结合起来,才既能突出重点,又能反映全貌;从来源上讲,既要有直接的,又要有间接的,只有这两方面的材料都占有了,材料才会更加丰富。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英国作家雅各布发表了一本震动全球的小册子,它详细地记叙了希特勒秘密重整和扩建的军队组织结构的情况,材料大到各军司令部,小到刚成立不久的装甲师里的步兵小队。这使希特勒大发雷霆。可是把雅各布绑架到柏林一审问,回答却令人吃惊:“我的全部材料,都来自德国的报纸……”原来他是通过广博地阅读德国报纸获得了如此重要的关于德国军队组织状况的完整材料。他在读报纸时连一位德国将军举行婚礼的消息也没有放过。 一篇好的文章,除了需要积累文章主题方面的材料之外,还需要许多辅助材料或相关材料。好比做菜,除了主料而外,还需要配料、佐料,主次搭配,才能色、香、味俱佳。如果只是清水煮肉,什么其他材料都不放,再鲜嫩也难适合食客的胃口。总起来说,无论写哪种类型的文章,都需要重视材料的积累。 平战结合,即平时与关键时刻相结合,日常积累与突击积累相结合。平时积累,就是平素注意学习。“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清·袁守定《占毕丛谈》)。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