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没有根据主旨表达的需要决定材料的详略。材料的使用不能详略失当,必须突出重点,详略适当。有的骨干材料要细致展开,象是“工笔”细描的国画那样,有的材料则只须粗笔勾勒,象是“写意”传神的国画那样。如果不分详略疏密平均用力,不可能取得好效果。 一般说来,掌握材料详略、疏密的原则是:重要的材料宜详,次要的材料宜略;具体的材料宜详,概括的材料宜略;新材料宜详,旧材料宜略;人所难言者宜详,人所易知者宜略。总之,使用材料要恰当地分布笔墨,尽可能地做到繁简适度,浓淡相宜。以调查报告为例,如写作目的是介绍经验,即应以经验方面的材料为主而详写,其他内容如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今后意见等材料则应略写,不可喧宾夺主;如果是为了反映情况,即应以情况为主,其他略写。 3.材料不典型 公文不是事无巨细地反映所有问题,而是反映典型性。所谓典型,即一般和个别的统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下级向上级报告典型情况,上级由个别看到一般;上级对某个典型问题的处理意见,因为这个典型问题具有普遍性、因此上级那种处理意见便可解决一批问题,抓工作要运用典型,以点带面,公文选择材料也要这样。 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典型”反映“共性”,这是所有文章写作反映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时的一条共同规律。 凡是能够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就可以称之为典型材料,即分析材料所反映的情况是否有代表性。要好中选好,优中选优,切实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有说服力、最具代表性的材料挑选出来。比如: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是个别的还是普遍的,是偶发的还是经常的,是特殊的还是倾向性的,是已发生的还是将来可能出现的,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等等,要根据公文的写作要求,将这些带有各种典型性质的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整理,写作的时候就能“材尽其用”。作为军事通信机关,下属单位和部门多,汇总基层的情况,总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也有一个突出材料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 使用材料一定要突出个性,针对主要问题寻找规律。一些材料写作失败,往往是由于想“面面俱到”,结果丧失了最具个性的东西而流于一般化。因此,在构思写作中一定要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好”的原则,着力反映突出的个性。同是落实上级的指示方针,本单位与他单位不可能完全一致,突出不同点,抓住个性反映,就会较好地出新出奇,取得理想效果。如被中央军委命名为“模范通信站”的总参某通信站的事迹写作:“模范通信站”苦练精兵的经验中,有这样几句话:“长话站的历届班子都强烈地意识到,作为军委台的传令兵,基层建设的各个方面,都要围绕保通畅这个经常性中心工作来抓。一个‘通’字,是传令兵的永恒主题,任何时代都不能动摇;一个‘通’字,又是长话站的生命所系,任何工作都要用它来检验。”精辟之语,使文章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4.材料不新颖不生动 选用材料,要尽量少用陈旧材料,多用新颖材料。如果材料陈旧,主旨再深刻也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只有材料新颖,引人入胜,主旨的表达才鲜明有力。要善于挖掘新材料,在创新上下功夫,一是多挖掘人家不常用或未曾用过的材料;再是使用旧材料时设法变换角度写出新意。 材料新颖、生动,才能表现出新鲜活泼的内容,才能吸引人打动人。一篇文章,如果净是些“陈谷子、烂芝麻”,净是些尽人皆知的“老”材料,“死”材料,文章就很难有什么“新意”,有什么“新气”了。只能发点“无关痛痒”之言,“老生常谈”之论。而这种东西读者是不喜欢看的。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