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例④用”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正反两个方面相对比,从而更加全面、透彻地说明学习应持之以恒的道理。 有时候,两种对比结合起来使用。例如: ⑤亡国论者看敌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速胜论者看敌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这些都是错误的。(毛泽东《论持久战》) 例⑤既有两种不同的事物的对比,又有同一事物两个矛盾方面的对比。两种对比方式结合使用,突出了亡国论者和速胜论者的各自特征,使人们清楚地认识这两种人的错误所在,认清其危害。 一体两面对比,提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 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三)对比的运用 对比是利用事物的矛盾对立关系,以突出事物特征,提示事物 本质的一种修辞方式。在运用这种方式时,要把握两点: 1.要善于发现矛盾,揭示矛盾。用以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 事物的两个方面,应确有对立关系,矛盾尖锐突出。这样才能取得 较好的表达效果。例如: 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战士们在战场浴血奋战,而将官们在“美人帐下”尽情享乐,两相对 比,鲜明而尖锐地揭露了唐代军中苦乐不均的问题。 2.要注意对比词语的选用,使事物相反相对的关系及其意义更鲜明。例如: ⑦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重”和“轻”是一组反义词,在它们前面分别加上“比泰山”、“比鸿毛”的限制语,使相反的意义更加突出,鲜明地表达了两种“死”截然不同的意义和作者的感情态度。 对比和对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都是并列两个相关或相对的事物,加以比较,都要求成“对”。但它们侧重的角度不同: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即在内容方面,它要求把对立的两物或一物的两面进行对比,它可以是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乃至是贯穿全篇的对比,而不管形式如何。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即从结构形式上说,它要求词性相对,句式相同,平仄相对,字数相等,在内容上不一定是对比、对偶修辞方式中的“反对”,从内容上说是对比,从形式上说是对偶。这是辞格的兼属现象。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