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吉大哲社学习部

摘要: 第一部分 对联由来及发展1、起源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 ...
文稿修改演播室

第一部分 对联由来及发展

1、起源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2、发展

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对偶、骈偶、律偶三个阶段。

[对偶阶段]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各从其类也。(乾·文言传)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刘麟生在《中国骈文史》中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他例举了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韵对等各种对格的例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山有扶苏,隰有荷花。(《郑风·山有扶苏》)《道德经》其中对偶句亦多。刘麟生曾说:《道德经》仲裁对之法已经变化多端,有连环对者,有参差对者,有分字作对者。有复其字作对者。有反正作对者。(《中国骈文史》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八十一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二章)再看诸子散文中的对偶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武成》)、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等等。辞赋兴起于汉代,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律的新兴文学样式。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比美、音乐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击灵鼓,起烽燧;车按行,骑就队。”[5]



[骈偶阶段]

骈体文起源于东汉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是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体。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评价骈体文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段为例:


12下一页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5-9-6 16:07
  • 4
    粉丝
  • 300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