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各地县委书记谈贯彻党代会精神 推进科学发展思路汇总贴

[复制链接]
失恋33天 发表于 2011-11-24 08: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率先发展 勇当先锋 奋力开创庐阳科学发展新局面

根据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中心城区要成为全省“首善之区”和辐射源的要求,庐阳区紧密结合发展实际,紧紧围绕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以“提升发展品质、提高幸福指数”为主线,以“转型升级、管理创新”为抓手,奋力将庐阳建成更加繁荣、更加和谐、更加幸福、更具活力的现代化核心城区和全省首善之区,为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坚持率先发展目标不动摇。当前,庐阳要围绕市第十次党代会的总体要求,坚持“全面提升发展品质,着力提高幸福指数,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不动摇,坚持“双轮驱动、开放创新、民生导向、生态优先”四大战略不动摇,坚持到2015年实现“四个领先”、“六个翻番”目标不动摇,即:在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品质上领先,在实施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上领先,在强化生态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上领先,在提高幸福指数、构建和谐社会上领先;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翻一番。
坚持产业转型升级不动摇。一是拓展空间。围绕老城区改造升级,把城中村改造作为破解发展瓶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首要任务,坚持集中连片开发,坚持老城区“控宅兴商”,真正使旧城改造与完善功能、提升形象、增加容量和促进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二是优化结构。围绕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按照“三产向楼宇、特色街区和商圈集聚,工业向主导产业集群集聚,农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的总体思路,以集群集聚、做大做强、做精做特为目标,突出“现代商贸、区域金融、总部经济、文化休闲、现代物流”五大中心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三是招优选强。进一步提高招商门槛,有针对性地邀请国内外大集团、大企业来我区考察,继续强化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金融业态和高端百货、连锁经营、电子商务、文化产业等新型业态招商,着力引进一批有规模、有影响力的项目。
坚持社会管理创新不动摇。一是构建矛盾调处机制。继续完善民意诉求表达、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机制,加快服务群众三级平台建设,积极探索群众工作新模式,实现由“保稳定”到“创稳定”的转变。二是创新社会防控体系。深入推进平安城区、平安街道、平安社区等建设,重点推进“三网”建设,进一步健全“专群结合、点线面结合、人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三是创新民生保障体系。重点围绕推进教育公平、完善医疗服务、提供就业保障、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完善民生工程投入机制,着力构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群众更多地享受经济发展成果。四是创新效能服务体系。坚持依制度用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优化政务环境,积极推进街居管理体制改革、特色产业扶持等创新,实现重心下移,在事关项目、企业、民生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最大程度简化办事程序,提升服务效能。
    坚持强基固本不动摇。继续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全面提高党员干部“四力 ”。一是提高自身工作能力。不断强化全区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学习意识、干事意识,切实提升各级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二是提升执行能力。继续在拆迁、招商、维稳等最基层、最前沿锻炼磨砺干部,积极营造勇挑重担、不怕困难、真抓实干、百折不挠的干事创业氛围。三是增强做群众工作能力。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坚持把“重民计、惠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全区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四是强化自律能力。坚持从教育入手,用制度规范,靠监督制约,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珍惜工作岗位、珍惜个人荣誉,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作者系市委常委、庐阳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精彩评论18

正序浏览
丝路小子 发表于 2022-9-16 19: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三级平台建设,积极探索群众工作新模式,实现由“保稳定”到“创稳定”的转变。二是创新社会防控体系。深入推进平安城区、平安街道、平安社区等建设,重点推进“三网”建设,进一步健全“专群结合、点线面结合、人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三是创新民生保障体系。重点围绕推进教育公平、完善医疗服务、提供就业保障、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完善民生工程投入机制,着力构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群众更多地享受经济发展成果。四是创新效能服务体系。坚持依制度用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优化政务环境,积极推进街居管理体制改革、特色产业扶持等创新,实现重心下移,在事关项目、企业、民生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最大程度简化办事程序,提升服务效能。     坚持强基固本不动摇。继续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全面提高党员干部“四力 ”。一是提高自身工作能力。不断强化全区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学习意识、干事意识,切实提升各级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二是提升执行能力。继续在拆迁、招商、维稳等最基层、最前沿锻炼磨砺干部,积极营造勇挑重担、不怕困难、真抓实干、百折不挠的干事创业氛围。三是增强做群众工作能力。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
 
失恋33天 发表于 2011-11-24 08: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核心区

包河区是现代化滨湖新区建设的主战场,将围绕市第十次党代会部署要求,主动置身全市发展大局,找准定位、拉高标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建设现代化核心城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做强实力超群的“第一城区”。把现代服务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主导地位,整体推进滨湖、芜湖路、高铁站、南二环“四大商圈”建设,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业、现代商贸服务业、文化创意会展业、现代物流业、高端中介服务业等新型业态,着力培育一批特色街区和税收“千万元楼”乃至“亿元楼”,全力打造“全省现代服务业第一区”;着力推动包河工业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加快引进、培育重点产业和骨干企业,千方百计做大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全省“第一城区”的领跑优势。
突出服务功能完善和管理水平新提升,打造宜居宜业的“魅力城区”。 始终坚持滨湖引领,按照市建区管的开发模式,在思想上更加自觉地融入滨湖,在行动上更加坚定地服务滨湖,在发展上更加主动地借力滨湖,尽心尽责地把滨湖新区打造成为“新区开发建设的示范区、展示城市形象的新窗口”。与此同时,加快提升老城品质,力争在五年内基本完成城中村和棚户区(危旧房)改造任务,统筹推进防洪保安、保障性住房、支路网、给排水、输变电等工程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高水平推进新农村建设,确保城乡统筹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大手笔加强生态建设,精心做大“绿文章”、做美“水文章”,全区森林覆盖率、城区绿化覆盖率要位居全市前列;全方位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深入推进“重心下移、权责下放、人力下沉”,全面建立网格化、数字化、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机制,让包河成为代表合肥、代表安徽的对外形象集中展示区。
深化改革创新,建设开放包容的“活力城区”。坚持不懈抓好招商引资“第一要事”,在扩大引资总量的同时,全力招大引强,“十二五”期间新引进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个、5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15个。坚持“系统规划、重点突破、综合配套”的原则,在加强已实施改革项目深化和完善的基础上,重点推进人事制度、事业单位、财政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管理等各项改革;持之以恒加强效能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绩效考核等制度,打造阳光、高效、公平、公正的服务环境,不断争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坚持民生优先,构建“和谐城区”、“幸福包河”。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按照“提标、扩面、规范、高效”的总体要求,认真做好规定项目,选好办好自定项目,进一步形成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加快发展与全省“第一城区”相匹配的社会事业,建设“全省教育第一强区”,争创全省、全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先进区”,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逐步完善符合区情、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合肥“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市”建设为契机,分类推进滨湖新区、老城区、城市拓展区和农村区域社会管理创新,努力在全市乃至全省创出经验、争做示范;进一步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班子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当前,面对建设现代化核心城区的繁重任务,尤其需要我们继续坚持和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始终坚持“快”字当头,“好”字为先,增强“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时刻保持追赶者的姿态和速度;强化时限理念,对每项工作、每件事情,都要制定“路线图”,排出“时间表”,落实“责任人”,一抓到底,快见成效;注重抓具体、抓细节,善于用工程化管理的办法推进工作,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找准薄弱环节,拿出解决方案;大力加强敢负责、勇担当的责任文化建设,进一步形成“我要负责、我在负责、我敢负责”的整体氛围。(作者系市委常委、包河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楼主| 失恋33天 发表于 2011-11-24 08: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承载使命谋发展 开放创新谱新篇
高新区将以实际行动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努力成为工业发展的主引擎,创新发展的新高地,成为创新能力强劲、高端产业发达、国际化水平较高、城市功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科技新城区和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色的城市西部副中心,为合肥跨越赶超、加速崛起多作贡献。
牢固树立“产业为王”的理念,构筑现代化产业高地。“十二五”期间,高新区要确立更高标杆,不仅要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当好龙头和先锋,更要在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中争先进位,跻身十强。一方面,继续实施“重点企业发展计划”和“大项目带动战略”,“招大引强”,延伸产业链,力争实现引资总量75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新开工重大项目30个以上,竣工投产大项目20个以上。另一方面,坚持科技与产业相结合的思路,突出“产业第一”的导向,继续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家电、汽车等产业的有机融合,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核心竞争力。在新能源产业方面,依托赛维、晶澳、阳光电源等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建设世界上最大的光伏产业研发、生产和应用示范基地;凭借现有优势,集聚创新资源,建设独具一格、具有国际影响的国家智能语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公共安全特色产业基地;在高端装备制造、LED等产业上勇于突破、“无中生有”,由优变强,培育区域产业发展新龙头。
始终坚持创新引领,建设国家创新型园区。实施“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动”,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努力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和区域创新中心。进一步完善孵化抚育体系,建立企业加速成长机制,建成合肥创新平台“一中心三基地”,努力将其打造成为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融科技成果研发、交易、转化、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高地和安徽新兴产业发展高地,到2015年力争孵化器(加速器)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000家。加强科技融资体系建设,实现上市企业25家,培育亿元以上企业200家。加强产学研合作,完善企业研发体系,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强与中科院、中科大等知名院所高校的合作,组建院所、企业共建的实体性产业技术联盟。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培育创新文化,大力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产业创新团队。
基础先行,高起点、大力度、高效率建设西部科技新城。着眼于西部组团的人口边界和功能定位,按照“世界眼光、国内一流、彰显特色、创新示范”的总体要求,借鉴国内外科学城和滨湖新区开发建设的成功经验,做好规划引领;按照“扎堆发展、集中连片、集聚人气、展示形象”的要求,加快“一核两翼”(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南岗科技园、柏堰科技园)道路、水电气热等配套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践行绿色集约发展模式,推进“大绿量、大厚度、大规格”的绿化体系,形成“一山两湖”(大蜀山、王咀湖和柏堰湖)生态景区,全面建成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加快商业、居住、文教、医疗、休闲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完善社区服务网络,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切实改善民生,打造“产业特色鲜明、功能混合、宜居宜业”的生态型、现代化、和谐民富的新城区。
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开放发展活力。继续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形成精干、统一、高效的工作机制。坚持人才强区战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强化交流轮岗、一线锻炼和干部竞争性选拔。继续深化区域合作,扩大合作范围,推进区域联动发展。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继续发扬“团结、奋进、创新、奉献”的高新区精神,保持艰苦创业的优良工作作风。(作者系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楼主| 失恋33天 发表于 2011-11-24 08: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举创新发展大旗 抢占现代产业高地 勇当合肥市新一轮加速崛起排头兵

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新站区将全力推进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建设,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组团,引领承接产业集中示范区率先发展,成为合肥市打造“区域性特大城市”重要经济增长极,加快向宜居宜业的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产业新城”奋斗目标迈进。到201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由2010年的94.5亿元跃升至1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300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力争突破12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5年累计完成250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力争完成2000亿元。
坚持“工业强区”不动摇,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京东方六代线、八代线、乐凯工业园、彩虹玻璃基板等龙头项目为核心,打造千亿元级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和500亿元级新能源产业。强力扶持3家以上产值超200亿元的龙头企业,支持5-8家产值超100亿元以及20家以上产值超20亿元的重点企业。一是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具有先发优势和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兼顾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产业。到“十二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2500亿元。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科技和信息服务等产业,着力集聚专业金融机构。积极发展名人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三是积极发展高效农业。推进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经营,重点推广苗木花卉、**材等经济作物种植。
坚持“产城一体”不动摇,全力打造现代化新城区。力争到2015年全区常住人口突破50万人,建成区面积扩大至9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80%,打造“中西部示范、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型现代化产业新城区”。一是科学构建新城区框架。按照“一城两区,双轴双带,双主双副,组团聚合”的规划思路,以中部生态廊道将新城划分为新型产业示范区和新型城市建设区。二是提升新城区综合承载力。积极推动轨道交通、快速路等路网建设,完善园区支线公交网络,加大供电、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管网的建设力度。坚持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到2015年新引进项目平均投资强度力争达到800万元/亩。三是改善新城区生态环境。到2015年,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0%、35%,森林覆盖率达到25%,公共绿地总面积达到92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8.5平方米。
坚持“创新发展”不动摇,全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一是促进科技创新。引导企业加大新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快推进创新资源集聚。建立创新型人才选拔、培养、引进、激励机制,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带头人和高端创新团队。二是加快职教基地建设。不断引进省、市各类中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扩大办学规模。力争到2015年职教基地在校学生突破20万人,年培训各类职业技术人才8万人。三是创新体制机制。选配优秀干部职工组建全脱产存量企业服务小组及区域招商小组。继续完善企业无障碍服务办法,完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和项目建设激励保障机制。继续加大在建项目协调力度,完善三级联动协调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不动摇,全力推进社会和谐稳定。一是发展社会事业。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规划新建4所标准化公办幼儿园,新建一所省级示范高中;深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综合改革,打造“15分钟卫生服务圈”。二是办好惠民实事。确保民生投入增幅高于一般性财政支出增长水平,着力办好一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项目。三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对征地拆迁、医患纠纷、环境保护、企业改制等重点领域的社会风险评估工作,制定应对策略和化解预案;着力打造科学规范、畅通有序的大信访格局,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长效机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者系新站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楼主| 失恋33天 发表于 2011-11-24 08: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强化产业支撑 发挥引擎作用 在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建设中跨越赶超

对于经开区而言,学习贯彻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关键是要按照“工业发展的主引擎、创新发展的新高地”的新要求,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在建设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向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迈进中加快跨越赶超步伐。
强化产业支撑,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主导产业规模。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积极整合要素资源,发挥骨干企业和重大项目的龙头作用,进一步加快家电、汽车、装备制造、快速消费品等优势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家电、装备制造两大千亿元产业,其中家电产业要以国家新型工业化家电产业示范基地为支撑,力争在合肥打造“全球家电制造中心”中贡献过半,工程机械产业力争建成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之一。提升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聚焦发展初具规模并具有比较优势的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与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尽快在产业规模上实现提升。“十二五”期间,要依托重点龙头项目,力争将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为首个千亿元新兴产业,同时形成若干百亿元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转移承接能力。优化招商引资机制,围绕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实施产业链招商,不断提升本地配套能力。充分发挥中部最大的日资企业聚集地优势,在重点区域招商上实现新突破。提升产业集群文化。通过主动培育以信任为基础的产业集群文化,促进产业集群内企业分工协作体系不断完善,充分发挥集群效应,吸引更多企业加入集群发展。
强化环境支撑,提升园区发展承载力。优化产城融合发展模式。高起点、大手笔完善发展规划,显著增强载体、服务和综合保障功能。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采用产业升级、区域联动、功能拓展的产城融合模式,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多功能综合性新城区。优化基础设施和要素环境。进一步加大投入,全面完善建成区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向合作区、拓展区布局延伸。加快出口加工区建设,推进区域通关便利化。优化管理服务体制。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精简高效、亲商务实的管理服务体制和“三位一体”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机制,不断提升项目服务承载力。优化生态环境。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为抓手,深入实施绿化景观、水环境等生态环境工程,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生态承载力。
强化空间支撑,提升经济发展辐射力。围绕提升单位土地产出贡献,破解发展空间不足的瓶颈,强化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的空间支撑。对内挖潜发展空间。强化节约集约意识,严格“双向约束”管理,杜绝低效用地。大力发展标准厂房,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积极向上拓展空间。创新合作拓展发展空间。依托区县合作建设新港工业园和合肥出口加工区,加快向南跨派河发展步伐,为“十二五”大项目布局奠定空间基础。充分发挥品牌辐射效应。打破行政壁垒界限,按照合作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参与合肥经济圈建设,探索与省内其他园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园区共建与合作发展。
强化转型支撑,提升园区发展创新力。全力打造创新平台。依托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合作共建的“创新创业园”和科技部“海智基地”,加快创新要素的集聚和创新能力的培育,为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构筑具有吸引力的开放平台。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校建立合作研发体系,建设一批公共技术开发平台。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加强和引导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攻关,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进科技与产业结合。鼓励企业发展自主创新产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工艺,推进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发展。
与此同时,积极探索社会建设全新模式,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社会民生,不断提升经开区群众的幸福指数。(作者系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第一副主任)
 
 楼主| 失恋33天 发表于 2011-11-24 08: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找准定位 彰显特色 加速推进政务区现代化建设

   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中心城区要成为全省“首善之区”和辐射源,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业态,实现服务功能完善和管理水平新提升。作为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这一目标定位,政务文化新区将找准定位,彰显特色,完善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区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在新的起点上谱写政务文化新区建设发展的崭新篇章。
    坚持科学发展,加速推进项目建设。我们将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狠抓有效投入不放松,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坚持把“快字当头”落实在各项具体工作中,强化工程调度,创新工程管理,做到“已开工的全力加速推进,未开工的尽快落地建设”,力争尽快完成区域所有重点项目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业态发展,督促区域天鹅湖万达广场、华润万象城、华邦银泰等项目加快工程进度。结合项目重要时间节点,点对点、面对面督促服务,对进展缓慢的项目进行提前约谈和倒排工期,促使项目快建设、早竣工、早交付,快速形成有效投资。
完善空间布局,增强区域发展后劲。围绕推进我市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建设,政务文化新区将坚持走高起点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发展之路,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统筹空间资源配置利用,以前瞻性的规划引领城市建设与发展。立足区域特点,新区将围绕剩余土地加强规划及招商力度,重点引进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业态项目。切实加大地下空间规划,特别是合理规划天鹅湖南岸“绿轴”地下空间,实现“绿轴”土地利用的最大增值。同时,着力推进商业地产二次招商,积极培育和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着力引进企业总部、销售中心等项目,培育以华邦银泰百货、天鹅湖万达广场、华润万象城等为代表的高端现代服务业品牌,积极构建新区内涵丰富的多元业态,切实增强区域发展后劲。
突出生态优先,维护区域窗口形象。以全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为契机,在成功获得“安徽人居环境范例奖”、“安徽绿化模范县(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完善区域绿化布局,着力打造“花如海、路有荫、树成林”的森林城区。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天鹅湖景区、匡河生态水系的生态环境优势,增强天鹅湖景区标志性影响力,做大做强“都市旅游”。同时,充分发挥人民日报社安徽分社、省广电新中心、安徽报业集团、安徽出版集团、省文博园、赖少其艺术馆等文化出版传媒机构密集及合肥大剧院、合肥体育中心多功能、混合型大型活动中心的独有优势,推出一批与文化、体育、旅游相结合的精品文化项目,丰富区域文化内涵。
立足改革创新,不断锤炼干部队伍。以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为契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切实开展好“访民情、汇民智、释民惑、解民忧、惠民生”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及党务公开活动,努力开创基层党建新格局,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以“为民、务实、清廉”为准则强化廉政建设,认真履行领导班子“一岗双责”制度,切实管好班子、带好队伍。坚持把制度规范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健全“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制度保障体系。倡导以诚信文化、执行文化、创新文化、学习文化、廉洁文化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形成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工作局面,为我市打造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作出应有的贡献。(作者系政务新区党工委书记、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
 
 楼主| 失恋33天 发表于 2011-11-24 08: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抢抓新机遇 实现新目标 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的中心区

合肥市第十次党代会对滨湖新区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拓展建设、提升品质、彰显特色,成为新区开发建设的示范区、展示城市形象的新窗口、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的中心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展望未来,滨湖新区要继续坚持“四个优先”,突出生态环保,营造交通、生态、教育、医疗、购物、休闲“六大环境”,构建区域性金融商务、行政办公、会展旅游、文化体育、研发创意、商业居住“六大中心”,“十二五”末,力争完成投资1842亿元,年均增长35%,实现建成区60平方公里、人口突破100万的宏伟目标。
坚持科学发展,建设魅力滨湖。紧紧围绕“中心、拓展、品质、特色、示范、窗口”的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坚持大规划。以国内外一流城市为标杆,进一步优化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完善沿轴线展开的城市设计,打造湖城共生、时尚优美的城市天际线,提升滨湖新区整体品质。二是坚持大招商。吸引大型金融机构的区域总部、后台服务基地和一流的服务外包企业入驻,形成金融服务产业链,打造金融后台服务集群;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央企和上市公司设立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打造总部经济集群;以金鸡百花电影节为契机,培育知名会展品牌,发展环巢湖旅游,打造会展旅游集群;集中规划建设高端文化和体育场馆,引进一批档次高、规模大的文化产业项目,打造文化体育集群;吸引有品牌、有实力、有经验的地产企业,集中建设大型城市综合体,打造商业居住集群;推进“滨湖中心”建设,配套高端办公写字楼,打造行政办公集群。三是坚持大生态。以“节约集约用地示范区”为统领,实施“方格网道路、立体城市、中央CBD、社区中心、基础设施走廊与城市综合管沟”六种节地模式。以“城市生态建设示范区”为统领,从“水环境综合治理、绿色交通发展、生态社区构建、能源综合利用、绿色建筑应用、生态景观营造”六方面入手,“五管齐下”综合治理塘西河、十五里河,加快环湖生态长廊、方兴湖公园、城市绿肺建设,探索一条城市开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的新路子。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滨湖。在加快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确保民生为先,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一是坚持大环境。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创新滨湖新区建设管理的体制机制,明确责任,形成合力。全面推进“效能革命”,严格执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政策审议制、全程代办制、并联审批制,营造公平高效的投资发展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最便捷、最舒心的服务。二是坚持大民生。按照“三榜公示”制度实施拆迁工作,高标准建设回迁安置房、廉住房和公租房,确保人民群众有房住、住好房。落实城镇居民各项社保待遇,加大就业培训力度,消除“零就业户”,保证群众既安居又乐业。加快公益事业发展,加强新型社区建设与管理,保障人民群众共享城市化发展成果。着力营造良好的宜居宜业环境,构建一个职住平衡、和谐美丽的现代化滨湖新城。
坚持六种意识,建设一流滨湖。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准确把握合肥建设发展大势,坚持干事创业导向,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为建设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构建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发展环境。一是强化标杆意识,树立“破与立”的胆略,崇尚“闯与干”的精神,敢和一流城市争高下、相媲美。二是强化管理意识,把管理理念融入日常工作,更加注重数字管理、细节管理,以管理树品牌,向管理要效益。三是强化创新意识,广泛学习国内外先发城市的开发建设经验,坚持独立思考,探索新规律,掌握新方法,应用新技术。四是强化法规意识,一方面坚持“快字当头”不动摇,一方面确保各项工作合法合规,时刻绷紧廉政弦。五是强化成本意识,一切工作都牢记成本概念,算经济账,同等质量比价格,同等价格比服务,努力提高性价比。六是强化宣传意识,不仅会干,而且善于总结、善于宣传,进一步提升滨湖品牌的美誉度,力争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城区之一。(作者系滨湖新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
 
 楼主| 失恋33天 发表于 2011-11-24 08: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 努力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高地

市第十次党代会指出:全市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不动摇,要继续优先发展工业,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工业立市战略;四大开发区要成为工业发展的主引擎、创新发展的新高地。巢湖经开区总量小、底子薄,要想在新一轮发展大潮中实现新发展、新跨越,必须科学定位、勇于担当,自我加压、负重赶超,全力打造东向发展“桥头堡”,努力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平台。
以加快工业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推进发展提速。始终坚持“工业立区、工业强区”战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党代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开发区发展大局上来,把发展工业经济当作首要任务,以工业经济的壮大,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加速发展,形成一切围绕工业、一切为了工业的发展氛围。今年,确保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45%以上的增幅;以“五步并作三步走,三年当成两年跨”的雄心和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决心,“十二五”末,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0亿元,财政收入20亿元;实际引进省外资金300亿元,利用外资3亿美金,引进2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0个。
以加快扶优培强为途径,进一步推进改造提升。把扶优培强、改造提升作为加速发展的着力点,进一步强化帮扶力度,进一步完善联系企业、项目制度,及时解决困难问题;进一步强化技改投入,积极鼓励和扶持企业在现有厂区加大投入,开展技术升级、增产扩能;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积极帮助企业申报科技创新扶持项目,加快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增加投入、内涵改造、扩大生产。“十二五”期间,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00家以上。
以强化招商引资为主线,进一步推进项目建设。把招引大项目作为加速发展的关键点,突出重点,主动出击,在创新举措上出实招、在招大引强上求实效。坚持产业导向,培育壮大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家电配套等三大主导产业,在招商中重点倾斜,发展中逐步壮大,按照合肥的产业布局,深入研究,科学论证,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争取高位推进,对在谈的重大项目进行认真梳理,对重点招商项目高位推动,给予政策支持,以增强投资者信心、提高招商效率;创新方式方法,在坚持以情招商、以商引商、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招商等有效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好合肥的招商信息资源,围绕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突出大企业、大项目,切实把好投资规模、投资强度、环境保护、建设周期、技术含量五个关口,提高招商质量,逐步实现由大招商向招大商转变、由引资向选资转变,在提高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达产率上下功夫,确保每年招引4个以上重大项目落户,带动主导产业壮大和发展。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推进平台打造。把破解融资瓶颈作为园区建设重中之重,抓好资产融资,加快基础建设,为项目入驻、开工建设、生产经营提供条件。进一步加快平台建设。一方面通过资本市场运作,拓宽融资渠道,完善申贷条件,积极争取金融机构贷款,抓好政府性投资的融资工作,发挥好融资功能和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存量资产来运作,加大投资公司资本规模,提高投资公司的信用级别和融资能力。同时,积极将存量土地规划作为政府出资,以出让方式注入诚信公司,或直接拍卖土地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设施配套,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快推进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重点加快标准化厂房、公租房建设和征地拆迁、载体建设,为大项目落户提供承接平台。年内和明年确保完成10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和4平方公里大项目承接载体建设任务,进一步增强项目承载力和吸引力。(作者系巢湖经开区党工委书记)  
 
 楼主| 失恋33天 发表于 2011-11-24 08: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主战场上勇当主力军 新典范中争创新标杆

“十二五”期间,肥东将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主战场、城乡统筹发展新典范”的全新定位,拉高标杆、激情创业,努力成为合肥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的主力、安徽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样板、全国农业产业化集聚发展的示范。
紧扣发展之要,打造实力肥东。我们将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紧扣发展之要,力争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680亿元,财政收入超60亿元。做强大产业。全力打造绿色化工及新材料、钢铁及钢材深加工、机械制造及汽配、农副产品深加工、家用电器、光伏电力等六大支柱产业,力争到2015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超1500亿元。放大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带动作用,打造合肥重要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全省重要的区域性商贸中心和现代物流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打造面向长三角地区的安全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推进大开放。突出招商引资“第一要事”,加强区域合作,深化效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努力使肥东成为产业、资本汇集的“洼地”,投资、创业的“沃土”。狠抓大项目。加强与央企、民营500强企业对接合作,策划并争取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力服务支持中盐、马钢等重大项目的加快建设,力争5年完成投资超2200亿元。建设大载体。以“二次创业”的决心推动肥东经济开发区扩容提质,转型升级,打造全县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创新发展的试验区;加快完善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的功能配套,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统筹推进合肥东城新市镇基础设施、产业、生态环境等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汇集地;支持元疃、众兴、梁园等乡镇建设特色鲜明的工业聚集区。
大兴建设之举,打造魅力肥东。优先做靓城市。全力支持配合方兴大道、新安江路、临泉路等市区道路东延,全面对接主城区,深度融入大合肥。按照现代化城市的标准,以脱胎换骨的勇气加快老城区改造,用一年时间完成所有市政道路的改建和扩建,提升老城区品位;主动呼应滨湖新区建设,规划建设政务文化新区,推动城市东拓、南进,力争到2015年,城市主城区面积达60平方公里、人口达50万。大手笔推进撮镇镇区建设,努力打造城市的“次中心”。推动桥头集、循环园与主城区连片发展,进而与肥东经济开发区比翼齐飞,成为城市未来的重要经济板块。充分做好绿色生态文章,促进产业与生态融合、城市与山水共生,早日展现肥东产业发达、功能完善、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的现代城市风貌。全力做优城镇。对列入合肥“1419”新型城镇体系的长临河、石塘、梁园等镇,在规划制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与主城区同步配套,早日成为经济繁荣、生态优美、功能完善的卫星镇。积极推动元疃、众兴、白龙等乡镇与市区合作共建,成为我县中北部地区接受合肥市辐射带动的前沿阵地。加大以奖代补力度,统筹推进中心集镇和传统集镇建设,打造一批各具特色、亮点纷呈的小城镇,力争2015年全县城镇化率超55%。积极做美乡村。加快推进“百村规划”,加快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生态文明的新型农村社区,打造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夯实和谐之基,打造幸福肥东。织密民生网络。将可用财力向民生倾斜,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力争全县养老保险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医保参保率达100%;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筑牢稳定防线。以群众工作统领信访工作,深入开展“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全力消除社会矛盾的坚冰;全面推广“枫桥经验”,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创新社会管理,深化平安肥东建设。夯实党建根基。推进创先争优,优化政治生态,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能力,为建设美好幸福肥东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作者系肥东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楼主| 失恋33天 发表于 2011-11-24 08: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立足新起点 奋力图跨越 勇当科学发展跨越赶超的领头羊和排头兵

我们将认真贯彻市十次党代会精神,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战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典范”的新要求,坚持“双轮驱动”和“三化并进”的发展思路,始终保持永不满足、勇攀高峰的精神状态,提升和创新各项工作举措,推动县域发展不断跨越赶超。
继续坚持大开放,不断推进思想解放和体制机制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不动摇,不断抬高跨越标杆,力争“十二五”末县域综合实力挺进全国百强中游。大力推进机制创新。注重巧借外力、借梯登高,认真学习借鉴先发地区的成功做法,善于用好“拿来主义”,积极探索“飞地经济”、共建园区、组团转移等合作发展模式,支持和鼓励创新之举,着力解决好事关发展的投融资、劳动用工、建设用地、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难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继续坚持大发展,勇当全市、全省县域科学发展排头兵。牢固树立“产业第一”的发展理念,高举工业强县大旗,做大做强园区平台,持续扩大有效投入,加快推进汽车、家电、先进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高效农业,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持续加大招商引智力度。围绕重点产业抓龙头项目引进,围绕重点企业抓配套项目引进,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抓人才引进,力争在重大项目和创新型人才的引进上取得新突破。切实增强集约节约发展意识。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园区开发上,切实算好亩均投入、产出、税收、就业账等,让有限的发展空间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继续坚持大建设,等高对接合肥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更加注重提升城市品位。坚持以省会中心城区的标准来规划、建设城市,不断增强与中心城区地位相适应的载体功能、服务功能和综合保障功能,全力打造一座80平方公里、50万人口的现代化滨河园林城市。更加注重城市管理。以创建全国文明县城为主抓手,深入推进网格化、精细化、数字化管理。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优化城乡形态、人口、功能和生产力布局,加快构建以副中心城市为核心、新市镇为支撑、小集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继续坚持大环境,努力打造宜商宜业宜居发展高地。牢固树立“发展为上、投资为本,环境比投资更重要”的理念。进一步健全公平公正的制度体系。大力推行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切实加强工程建设、产权交易、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行政执法、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管。进一步深化机关效能革命。坚持合法、高效,完善项目并联审批、限时服务、两次终结、特事特办和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宁静生产日”、“宁静建设日”等制度,努力营造一个依法合规、公开透明、高效便捷的服务环境。进一步强化生态环保优先的发展理念。加大紫蓬山、三河古镇、淮军圩堡群的保护开发力度,全面整治境内中小河流,切实加强污水设施建设,认真落实节能减排任务,扎实推进省级生态县创建。
继续坚持大和谐,加快推进“幸福肥西”建设。坚持富民优先导向,大力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让人民群众尽快地富起来。扎实抓好城乡居民低保、医保和养老保险,加大保障性住房实施力度,逐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推进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努力让城乡居民享受更高标准、同等待遇的社会保障。健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年加大民生工程投入,建好各项工程,确保持续发挥效益。夯实法治平安建设载体。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深入做好群众工作,持续开展法治肥西、平安肥西创建活动。(作者系肥西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粉丝

4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