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门户 查看主题

张建:机关青年(办公室)36“忌”

发布者: 县乡干部 | 发布时间: 2014-5-1 10:18| 查看数: 49445| 评论数: 435|帖子模式

最新评论

评分 小马葛 发表于 2015-10-21 17:32:29
 
是值得借鉴学习的   前车之鉴  后事之师
评分 爱榴芒 发表于 2015-10-21 21:56:28
 
对于批评者来说,把握好批评的分寸至关重要,这里也有一个小道理和大道理的问题,为批评而批评于事无补,动机不纯更是害人害己,那是针对批评者而言的。对于被批评者,我知道你有原因,甚或理由充足,但摆到眼前的事情没有个交代,恐怕交代不过去,至于你当场声辩不声辩,真是一个考察考验你聪明智慧的微妙境况啊。
评分 墨点江山 发表于 2015-10-22 09:02:31
 
者来说,把握好批评的分寸至关重要,这里也有一个小道理和大道理的问题,为批评而批评于事无补,动机不纯更是害人害己,那是针对批评者而言的。对于被批评者,我知道你有原因,甚或理由充足,但摆到眼前的事情没有个交代,恐怕交代不过去,至于你当场声辩不声辩,真是一个考察考验你聪明智慧的微妙境况啊。/ {7 r0 F4 H$ G! @1 \, S7 i
, R! z& k7 Y. c# m7 }! i$ n! Q
评分 苦行僧 发表于 2015-10-22 10:00:53
 
青年干部在成长的道路上 有时真的会犯下很多无意识的差错,能够得到前辈或者贵人的指点,能够使得这些青年干部少犯错误,也能够更好的成长。。
; ^: J  g2 U0 k/ W
评分 王者归来了 发表于 2015-10-22 10:48:26
 
许多事情在工作中经常碰到,懵懵懂懂中,还是干对了90%,早接触也许就接近圆满了。
评分 出頭天 发表于 2015-10-22 11:30:53
 
对于批评者来说,把握好批评的分寸至关重要,这里也有一个小道理和大道理的问题,为批评而批评于事无补,动机不纯更是害人害己,那是针对批评者而言的。对于被批评者,我知道你有原因,甚或理由充足,但摆到眼前的事情没有个交代,恐怕交代不过去,至于你当场声辩不声辩,真是一个考察考验你聪明智慧的微妙境况啊。
评分 雪狼狐 发表于 2015-10-22 16:57:19
 
呆在机关,需要认真学习为人处事之道!
评分 熊熊2212212 发表于 2015-10-28 14:37:11
 
言语之中感觉作者年轻时也犯下不少自己列举的错误,确依然能走亨通官道,不得不佩服其运势之盛。
评分 八宝驺 发表于 2015-10-28 16:02:59
 
3 h8 k8 S8 b8 @( L% _
本帖最后由 县乡干部 于 2014-5-1 10:19 编辑. [/ W5 V2 C0 L) _
+ L$ c& z) V5 ?3 P5 @% S
# `& F* H; T" _% m
8 h/ Z+ Q0 x4 Z/ B1 u/ @- t   过来人的话要听!张建,曾任国家人口计生委宣教司党支部书记、司长,现任国家卫生计生监察专员。他结合多年机关工作经验撰写的系列文章:《机关青年(办公室)36‘忌’》,引发青年热议和思考。这里贴出的是前8忌文字初稿。" T0 Q; D  D7 D1 c8 d4 t% X
4 z& H# u& i6 {/ m  ?8 J
一、“没有没有”
, d) Y8 j: }' A/ ?: X, A) x! p" m/ ^7 m. p. ?& f+ y( l4 q0 g/ u+ @) ]
在我们司局长的眼里,现在机关里的青年干部,你们这些主任科员或处长的,都非常优秀,都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人尖儿”,特别是在智商方面,我们自叹不如。想想我们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哪有你们这么能干这么聪明呢。* Q1 x. q; S3 |4 i$ R
0 _1 |9 P' d! a4 H& D% i- p7 D2 Q. G( O) ]
工作了这几十年,20多岁不懂事,30多岁没经验,40多岁没成就,50多岁就没希望了。这期间,不知碰过多少“钉子”,跌跌撞撞一路走来,其间犯过很多错误,而很多错误都是在自己无意识的情况下,都是在不经意之间犯了错,甚至许多是犯了禁忌的,但都不知不觉,不甚了了。回想起来,如果当初有人给提个醒儿,或者事先有所请教或了解,就不至于犯了那么多的“无意识差错”,走了那么多的弯路。
- J( Q, T; F5 W! L9 n- C  J' S; n: u3 |: _$ {3 q) Y8 X2 t. W6 r1 S8 d
母亲对女儿说:“孩子,我已经走过的弯路你就不要再走了”,女儿说:“要是我不走,怎么知道那是弯路呢?”母亲无语。女儿没有说错,许多事情如果不是自己亲身去经历,怎么知道是对还是错呢。母亲也没有错,自己走过的弯路如果不说,就是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那可是自己的孩子呀。再说了,怎么能保证自己说的就是对的呢。所以女儿就姑且一听,做个参考,毕竟路还是要自己去走的。* c$ e, `9 n/ b# {& n! p7 @8 X! g3 ^
& h$ l7 Q: }1 Y1 Q2 J( Q6 i1 z+ |. M1 I4 ^1 [- a
我下面要说的,就是我和我们曾经走过的弯路,不过你就姑且一听,未必我说的就对,仅供参考吧。我先说一个机关里,常听到的一句话:“没有没有”。# q$ i5 K5 T% _  W# ^1 e
8 x; `, w, C4 c5 l& r
- Y/ h1 Y. f, y, Q9 H一次,一位青年科员送给我一份征求意见的材料,我问他:“你看过了吗?”他说“我看了”,我又问他:“你有什么意见吗?”他急忙说“没有没有”,态度谦恭,意思是说“我怎么敢有意见呢”。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的心里不禁一凉,对他说:“既然看了就应该有些意见,多少你说出来看看”,看我真心听他说意见,他就说了一些意见,随后我也赞同他的意见,就让他按他的意见给反馈了。8 C: `* M2 y& ^  g& \9 v
# ^/ w& t+ X9 q: {: g% K: t/ N  }& L% J5 Z
想想我年轻的时候,过手的文件材料一般都不看,好像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似的,送到领导那儿也不想表达自己的什么看法,只当自己是一个转运工具罢了。现在再看看青年人,已经比我那时强了些,一般过手的材料都会看一眼,但通常不做表达看法的准备,你不要求他就不说,错把“没有没有”当成了谦恭,以为不说是上策,或可能没想到领导会听他的看法。因为自己没有看法,或者说不认为自己有表达看法的必要,或者说就不想有所表达,总之一句话,没有准备。而我们知道,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I) r2 i. `& c0 s3 X
" n9 G7 f0 [+ V! U) ]
有时候,我和上级或者下属共同参与或经历某事,如果上级问我有什么意见或看法,我都会认真中肯地发表看法,因为这时候都是思考、提高和展示的机会,更是学习、请教和共享的机会,通常不会随意放过。而我征求下属的意见和看法时,也是希望能有学习交流共享的意思,当然也包括有对下属考察的意味。如果下属没有准备,只是仓促应付或“没有没有”,我就会感到遗憾,并知道那是因为他没有经验,也没有准备,就像我年轻的时候一样,还需要历练。
2 I# ^$ P- J! m+ g" ?
0 W/ _! E+ p  Z8 b( s& Q2 S我的建议是:在这种情景下,坚决不说“没有没有”,所谓的谦恭在领导那儿是不得分的;也不说“没有”,除非你没看过或不知道,这时你需要说明;即使领导没有征求你的意见,而如果你有看法的时候,也要想些办法向领导表达出你的意见,这叫主观能动性,就是给自己创造条件。最好是你简要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尽量具体清晰一些,有可能再加上自己的思想或思考的东西,能够给你的领导多一些东西,因为你总有一些东西是你的上级所没有的或所需要的,这样的交流共享不亦说乎,何乐不为呢。
3 i' L6 h7 w+ |, e; J  O2 I0 Y: V& z! h. x; T& S8 j- x: o
二、“我不行我不行”
& |- S; m- Z/ _# ?0 Q3 d' c$ f! v: l5 l! I6 [; [/ ]7 n8 S5 u; S3 z: q# g7 c) o
有青年建议我,说我的“办公室无意识差错”,不如就叫“办公室36忌”,我觉得可以接受。36条没有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办公室的忌讳很多,我所说的,都是在无意识的情景下出现的差错,虽然可以说是犯了“忌”,但不应该给予批评和指责的,不知不为过嘛,这就需要我们用自己曾经的经验和教训,给他们一些提醒,或者叫做温馨提示,仅仅是个参考,未必都对。下面我就说说“我不行我不行”。
, d% J9 W8 b5 E& j# W) R7 m% {! _1 D% b. A, Y3 e; E3 e$ M. K' ]
5 j+ E7 T/ H7 ], I4 F; Q  Q有一次,委里要召开机关党建经验交流会,八个发言有我们支部一个,希望我们重点讲一讲,有关青年干部成长的内容。要说青年干部成长,没有比青年干部自己讲更好的了,而且我们的青年干部个个优秀,任意请一位同志讲都没有问题。随后有一位青年到我办公室送材料,我就对她说:“委里要开党建经验交流会,你代表支部发言吧”,没想到她连忙说:“我不行我不行!”看她那真切甚至还有点惶恐的神情,我就不忍心给她压力了。后来另外一位青年党员很乐意地接受了我们的建议,上台发言的效果也是出乎意料的好。7 j; A7 O& S/ @" P( _9 M4 G

: O2 G' R( A# ?: Q* @) _/ i在机关里,经常可以看到我刚才所说的这种情景,每每这个时候,我都很为青年干部惋惜,许多带有一定压力的好事,本来是青年干部学习提高展示的绝好机会,只要努力,几乎没有做不好的,为什么许多青年都认定自己不行而推让了呢?
3 T2 r+ F) B+ f7 h: r( S- d/ [( c6 v& M+ E' y  A
可能是因为家人朋友经常告诫自己低调谨慎不要出头,但凡在较大的场合都不露脸;可能是因为机关讲究层级秩序,上台露脸必须从上级先开始;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经历过较大场合的锻炼,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有好的表现;可能是因为自己一向自卑不自信,一直认定自己不行,就断了表达展示的念头,等等吧。
% N' K, T9 R8 r1 j8 m7 X, W5 \) w! W. b* P- p
但上级领导往往不这样看,他推荐你,就是认为你能行,只是看你有没有决心和信心,只要有决心和信心,经过一定的练习和指导,没有什么是不行的。再说你只要在机关工作,迟早都要到场面上去,何不早一些就着手锻炼呢。我们的青年科员或处长,代表司局到基层或参加什么活动,都被叫做“中央国家机关的代表”,甚或被称“中央国家机关的领导”,都要经常在大会上发言讲话,这时候不行也得行。所以我们也经常看到青年干部由于平时锻炼不够,表现不得体,时有显露尴尬。如果勇于接受挑战,注重平时锻炼,有了自信和能力,往往都会有上佳的表现,堪称中央国家机关的青年干部。7 U$ _" ?; e; V) f
- l! \, ^" u) M* K% ]8 S
自信,既是国家机关公务员的基本素质,也是青年个人成长发展的必备品质。我在事业单位的时候,每年都要招聘一些青年职工,自信在面试和就职的过程中占有相当的分量。一次由我主持面试,一位应试的女青年进来后主动地与我们考官一一握手,眼神就充满着自信。我很坦率:“我们单位注重男女平等,目前女职工过半,我们想招一位男职工”,她说:“您们把我当男孩使就行了,论精力论体力我都没问题”,回答得自信有力,要想否定都难。我又问:“你有什么特长和优势?”她说:“我的优势就是,无论领导交给我什么任务,我都能千方百计地完成好!”我们的一位考官随口说:“那你把月亮摘下来”,她随口就接:“好,请领导给我准备一个天梯,我一定完成任务!”话说到这个份上,我们就得接这个“球”,于是我说:“那好,今天晚上就去网站直播节目实习,两天后交一份报告”。事实上,她的自信已经赢得了我们的认可,被录用就没有什么疑问了。. a% v6 K9 g% C" a
# K0 K: C/ r0 L
+ G5 ?7 D* c4 Y+ o$ _7 c& H8 P那位“我不行我不行”的主任科员,在看到同伴上台的积极表现后,也开始树立了信心,经过一些锻炼,她的自信心和表现力迅猛提升,后来20多次受邀到相关部委和单位的大会上做演讲报告,而且都是脱稿演讲,很得听众赞誉。
9 a4 G4 s# q: h( X; X: ~" n$ n% f' g. B+ N8 w% f
& Z# B  l" @9 F( P. a- b; [( }6 P# n* p三、“事毕不回复”! C3 [$ S% f4 z. S3 T. z1 I

( K1 a9 o- m4 {+ O* ]' m一次,我亲口交代一位年轻下属,给上级部门送一个材料。到了该送到了的时候,还不见回复,我没有催问,怕给他造成我不信任他的感觉。虽然没有联系他,但一上午老惦记着这件事,一直到中午在楼道里我看见了他,也不见他有回复的意思,于是我就问他材料送到了吗,他说送到了,还解释说要送交的那位领导同志不在,他就交给工作人员了。我问他为什么不及时回复我呢,他无语,我也无语。从这以后,我不再专门委托他去办哪怕很小的事。
) q' ?. Z1 F, @; D  P" A- c5 G( \
- W. [" y6 f  T4 n/ y) v# d可能有人会说,既然你很在乎这份材料要送到位,那为什么不重点强调一下呢?客观地说,这件事还没有重要到要重点强调的程度,但对上级交办的事不及时回复,恐怕不是一个小问题。俗话说得好:大事看能力,小事看品质。小事都靠不住,大事敢依靠吗?" P/ W* @: d. {$ g5 I4 L. {* p
/ |6 M9 H; y! D% p, @2 S1 U, n. e2 h8 O* V
想想我年轻的时候,肯定经常干这种不负责任的事,因为我的意识里没有很明确的信念,以为只要自己做了,心里无愧就行,很少管别人是什么感受,也没有人因为事毕没回复而教训我,只是后来我委托别人办事的时候,才有这种强烈的感觉,那已经不知得罪了多少人了,也不知错过了多少个机会。年少轻狂,很不懂事,很少在乎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事毕回复被认为是芝麻小事,不屑在意,所以很难得到他人重要事情的托付。2 H; L# p6 O3 s$ ^4 S1 W* W- E

2 }4 q% n2 o2 M" k5 [9 a在我们周围,总能看到有办事靠得住、事毕就回复的人,在我任职的司里,大家都已经自觉地从小事做起,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当然还有最让人放心的同志,遇到重要的事,不论大与小,你一定就会想起他(她)来。你不用担心,你交代的事他(她)一定放在心上,尽心尽力,随时报告,绝不让你焦急等待,同样的,你对这种人的事情,也不会大意,也不敢大意,也会尽心尽力给他(她)有个交代。
, p7 T5 u# i- C3 ~  s  J1 c9 ?* Q; l1 G! [5 [9 S7 P7 V  l7 {  s, r5 s
这种情景,这种感觉,只有当事的双方默契共享,斯世同怀视之,共享信任之美。可贵的是,具备这样品格的人,绝不会只对上级讲信誉,对同事、对外人、对下属都能一样相处,任何小事都能可以依托,即使大事也没问题。你看机关里口碑好的人,都有这种优秀品质,都能够得到大家的赞誉。
* t6 D% Q& g5 _+ T" {6 k! e7 F$ ^, R' _* K- F/ b. g; R: S4 i2 x* {  a7 e( c% Y
多年前我在事业单位的时候,曾经给青年职工推荐过《致加西亚的信》,说的是一个叫罗文的美国陆军中尉,受美国总统的托付,历经千难万险,把信送到了远在巴西岛上的加西亚将军的手上,赢得了美西战争的关键胜利,他有千条万条理由送不到信,如果转交他人也未尝不可,那么,他就不叫罗文了。  ^+ f% P2 L" q1 L7 ~6 m: `
: D( ~" x7 M! Q9 E4 ~  R
5 H/ I, `' P1 w+ \/ q( W他送的是一封信吗?不是,他送的是一个战士的信誉,送的是美国国家的命运。这个送信的传奇故事之所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主要在于它倡导了忠诚、敬业的精神,体现了人性中光辉的一面。这也是100多年来,《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成为最畅销书之一的原因。
* k# `% T" o' b& o" i8 x/ h/ p3 ?; ~* Y6 ]1 \: r
# A" Q$ D. g9 [9 j6 ]1 l. ]事毕就回复,说起来简单,要做到不容易,送信送材料只是表面上的,根子上还是怎么做人的事,和承诺和诚信有关。我们身边有不少事毕必回复的人,事毕不回复只是一小部分人,那是这些人还没有明白事毕不回复的害处和事毕就回复的甜头。" r+ K  W4 [0 }8 Q! D
5 n& Y: [2 J/ R8 n& T% j
还有人可能会说,这些事毕不回复的人,可能能力水平还不低,可能只是不拘小节、不屑小事,但可能有能力可以做大事。我相信不屑小事的人可能有所谓的“大本事”,如果既有能力又让人放心那当然好,但如果在有能力和靠得住的两种人当中,只让你选一种人,你会选择哪一种人呢?: [, ~3 S" K% e5 ]% d% J

0 @, d$ P9 `4 t四、“会前不到位”1 ~  Y8 Z$ S$ u3 x; S9 v

, b' p! V, m9 r" Z有人说我前面说的那些,今天机关里的年轻人其实都知道,不过是明知故作或故意不为。我相信青年干部,很多是不用提醒的,但是无意识地犯错,还是比较常见的。对于明知故犯或故意不为的,我们以后可以单列一个单元讨论,我要说的还是无意识犯“忌”,姑且说之,仅供参考。下面我说说“会前不到位”。
$ u  ~& @  T6 G/ ~: e2 G) s6 H% e. D; ]& K# w
“会前不到位”是机关里常见的一种现象。我经常参加一些司局或部门召开的会议,以协调会、座谈会听取意见为多。通常我会提前10分钟到会议室,但有时还看不见会议主办方的人,其他部门的参会同仁来了以后还不见主人,我们就有受到冷落的感觉。有的只剩三五分钟了,才见到主办方有人到场,好像没有什么准备似的,会议显得松松垮垮,这种情形下,被邀请的人情绪很受影响,所以会议的质量和效果一般好不到哪里去。
  M  x% c' x- W( I% L: E( V
! J: F8 J3 K1 P* r( h/ m如果是主办方的领导“掐着点”到会,还可以勉强接受的话,那么承办会议的工作人员会前不到位,实在有点讲不过去。如果参会人员都是在同一个办公楼里,工作人员至少应该提前15分钟到场,因为有种种原因,外部门参会人员很可能提前10分20分钟到会。  n, \  @4 T& x! [6 f
2 r7 D$ C! l& Z3 R9 D1 ?8 y9 K5 p% W! P9 R2 n
如果有邀请外单位代表参会,只要使用了交通工具的,很可能就有提前半小时到场的,客到主不见,实在不礼貌,给参会者留下的,只是冷淡应付的印象,往重里说,就是不尊重邀请的参会者,反映出主办方从领导到一般工作人员,都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品德。
0 Y; b) L  r1 s$ G
1 D- ~  i+ i3 {5 R( t有这么严重吗?我的感受就是这样,当然特殊原因除外。有一阵时间,机关里流行着“掐着点到会”的风气,参会时间以准为美。参会者倒是无可厚非,但如果办会者也心安理得,那就让人感觉不好想不明白了。
1 _% O/ U( }+ Y/ p0 D2 y2 _# ?8 L/ D. j, G7 z3 z* X4 {7 j& J
! V2 Y; n& q# Y% l. |' S可能是受国外的一些风气的影响吧,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多次出访,在拜访对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到达时间上,有时就比较纠结。一方面,因为所在地区交通状况比较复杂,我们担心迟到了不礼貌,所以都是提前出发,提前到达受访单位,另一方面,我们通常会被告知要准时到达,提前到达没人接待。9 k7 L& z* D6 C6 e8 J
( M" w2 j  `: M! K# S
3 X3 g# n) E3 v0 ?* y所以我们经常提前10分20分或甚30分钟到达,到达受访单位后,没有人接待,我们要么就在车子里呆着,要么就开着车瞎转磨时间,等到了时间了,才有人接待。主人心安理得,我的心里却很郁闷,这叫什么事儿呢?主人难道没有考虑我们可能提前到达吗?我们早到10分20分钟又有什么不对吗?难道主人们个个都那么精贵?安排一个工作人员接待我们,有什么难的吗?
7 }) {2 w0 }- c  U0 i4 |+ p5 B4 B" d, z
有人解释说,这是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讲求效率,不浪费时间,而且也不论你是什么级别什么客人,都一视同仁,秉公办事。这种论调居然也会被我们的一些人所认可,而且效仿起来,还真像西方人那么回事。
( T3 T- G8 U& x0 O' e! y2 I' B( ?6 E2 T, @# G1 v! R
* m* n9 c. t* p+ L7 v8 R岂不知这是无意之中,犯了待人接物的大忌了,至少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如果只讲准时准点,不讲待人之道,恐怕只是捡了一些皮毛,丢掉了一些根本。丢掉的是一些什么东西呢,我认为就是丢掉了我们做人的一些东西,丢掉了中华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就是在待客方面的真诚、热情,宁可自己辛苦一点、稍微付出一些,尽地主之谊,尽主办方之情。况且早一些到会场,接待提前到达的客人,还可以加强沟通,尽可能发现和解决会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往往这是开好会、解决好问题的关键。. ?2 W4 n0 B* n1 N5 ~3 [8 L4 \
4 {& t4 I+ l4 ]& b/ ]# D; r
所谓我们在国外看到的一些慢待客人的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有些人根本就是骨子里不把你当客人看,要是他认为重要的客人,比我们到位的还早呢,如果是在欠发达地区,更多的是迟到懒散成了习惯,他自己就看不起自己,继而看不起别人而慢待客人,还是不尊重人。5 q- L0 U% @) j) Q
0 S6 @% _- a# w2 |
2 X3 l- @8 M- o1 C& f但凡出现会前不到位的现象,都与办会方不重视有关,可能就是个形式主义的会,所以大家都应付应付得了。会前不到位、办会不认真,就是不良机关文化或处室文化的表现。看看这种主办方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表现,就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因为做人做不好、而开会开不好的问题。
5 }" q+ a: K4 ?; b* J3 |$ ~我们的做法是,如果召开相关部门的会议,又都在同一个办公楼里,那么工作人员提前20分钟就要到场;如果有使用交通工具的参会者,那么工作人员就要提前半小时到场,往往我自己就会提前10分20分到会场,接待积极参会的先来者,以示尊重和重视。: o9 e; z) P0 A; \$ T
. z- R5 [+ T! e& u/ d+ I6 i; u; [7 K: ]! w# z  m8 F
近几年我和司里同志与五六十个部委单位学习交流,不论是在主场还是客场,我们都是提前半小时以上到场,会前要注意的事情很多,多一分准备,就多一份成功。即使是司内的会,我本人也都提前到场,没有别的,心在会上而已。
) ]4 [$ I6 ]5 U7 c) z) s3 A7 a* j+ S+ A) K- f/ K! T5 s! w6 ]7 u- @/ j
参会者如果因为特殊情况提前到达会场,就不能苛求办会方提前接待,但办会方提前安排工作人员到会则是责无旁贷的,这些,就应该是我们的处长或科员们应当想到的了。会前的文章大得很。3 h: p/ t6 `+ A$ D( R4 H
( O. r" @: P, H- F! `) g$ E
7 l( J* S' d& |% j, G五、“拖拉误事”9 r% ?' w9 d" Q' @3 r6 n: S  I3 N

3 H$ |4 P" v& f. _) {4 g" S一次,我让一位实习生复印几本文件,因为材料比较多,复印需要一两个小时,我对他说:“你抽空复印一下”。话是这么说,我还是希望他能尽量快一些,但没有催他。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三天过去了,复印件还没有交给我,那几天司里整理文件倒腾柜子,确实也忙,实习生很出力,大伙还夸他呢。结果一个星期过去了,十天过去了,复印件还没交给我,我以为他要给我复印出个“刮目相看”呢,或是复印难度太大?好在上级没有要,那就再等等吧。
- \2 e( w# Z1 C, q4 H0 }6 a, L) L. |$ W
足等了半个月,那天上级要材料,我问那位小伙子:“复印好了吗?”他说:“没有,这些天帮助处室整理文件柜,现在马上复印”。我说:“不用了,已经来不及了。这些天你很辛苦,但是你在这儿的实习恐怕不及格了,现在你就回去吧,不用再来上班实习了”。他懊悔,他道歉,但没有用,我对他毫无怜悯之心,告诉他这是他的一个教训,希望可以成为他的“人生财富”,请他好好记取。他悻悻走了,不知道这件事对他是不是一件好事。4 c1 W. r* w$ f) r

3 m' c: w: S$ D5 ?" t( F这位实习生错在哪儿?看起来是一个拖拉事件,其实他并不懒惰,那些天他干体力活也不惜力,怎么就“不及格”了呢?而且他还没有意识到他的错误,就是我说的“无意识差错”,这就可悲了。照这样下去,恐怕他要谋一个好职业就比较困难了,因为他不知轻重,不大懂事,不知道许多事情是不能拖拉的。$ s- k6 ?" x# y7 h3 Y- G
/ G$ j* r$ e  w1 h& S+ {) f' p7 ^
我20多岁不懂事的时候,肯定也常常干这样的事。有些事以为领导说“抽空”,那就抽我的空儿;或者认为自己没闲着,也不偷懒,有些事拖延拖延没关系;或者自以为这件事不重要,拖拖不要紧;甚或压根就忘了这件事,都有可能。结果呢,经常感觉领导不信任、不重视或者不重用,还不知道为什么,等我自己当了领导,碰上了这样的事情,才深有体会,很是扼腕。
# z0 a. ~; Y- ?# q$ e, L7 Q4 l: _4 g" \: T9 _3 u& Y6 C" g9 E3 [+ N" l# J  C
凡事都有个轻重缓急,我们每天都有许多事要处理,孰轻孰重应该有一个权衡,有一个安排。并不是说领导交代的事就是最重要的事,许多事都有轻重和急缓的权衡,比如家庭的大事难事,比如突发的事件,许多时候都要及时调整,重新安排。* u6 X, @1 Y$ l
6 x( P& b1 C4 [) ]
但领导交办的事,通常都是重要的事,虽然领导没有强调快办急办,那是需要你自己斟酌掂量的。在实际的工作中,但凡我交代的事,除了说明不急或缓办的事,其实都是需要立即就办的事,有人慢了点,我就着急了,其实不是我着急,是事情着急了,现在退居二线了,真的没有什么那么着急的事了,但是在一线,包括处长主任科员等,都算在一线,许多事都是不能拖拉的。
$ _2 Y: P  _2 j% C6 j$ g' |8 x- i1 W$ Z
( Q3 [7 G7 `2 y6 x' q5 o我交代的复印材料的活儿,即使有困难,也就是一两个小时的事儿,应该可以在一两天之内做好,怎么能拖了十几天呢?这件事在他的安排中放到了什么位置呢?你怎么判断这件事就可有可无呢?应该说,领导交办的事都很重要,急不急就要看情况,但也必须尽快完成,以免误事。% s  m" P' J. B  g9 a+ h
( p9 L- ~8 q. |5 v! `
更重要的是,通过办好他人交代的事,不拖拉不误事,养成良好的品格习惯,树立良好的品格形象,还是更重要的事。即使不是领导,只要是和他人发生联系的事,都不能掉以轻心,都要妥善安排,及时处理。除非你是故意的,那就不在我说的“无意识差错”之列了。拖拉误事,不仅是误了他人的事,更要紧的是误了自己的事。
" w! N, C/ p( ?& @, K  H; y* \9 r) u' e6 L$ V
六、当场声辩
; j! B" `' q- b$ T6 b7 f- {9 [+ e
; i7 w, w) X. v: |$ r我用“声辩”,而不是“申辩”,意思是说当场发出声音和不发出声音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写个纸条,或者采用巧妙的方法,给予说明或者申辩也未尝不可。如果你是有所准备,故意要当场声辩,那就不在我说的“无意识差错”的范围了。
/ Q  P  N5 Y% u* ^* u. b: `  a" Q
4 [' K6 C6 O/ i一次,我们召开全司会议,内容比较重要,结果有一位干部迟到了十几分钟,我当即批评他:“重要的会议怎么能迟到!”他当即声辩:“公交车出了故障,路上又堵,本来应该不会迟到的。”看到他自感委屈的神情,我的批评更严厉了:“不管什么原因都不能迟到!你不要申辩。”结果很影响会议气氛。
; Q$ S4 O$ Q, J) M8 }# {+ [
, c/ C  |1 W, ^! n但凡当场声辩,通常都有一些原因,有时还很有道理,但这个道理是大道理还是小道理,我们很少考虑。关于迟到,堵车是一个原因,但如果会议重要的话,堵车就不是理由,更不是道理,除非大家都认同的特殊情况是例外。, [3 E- c1 F" a6 L# t
- L/ [) M% G2 K
5 x! T( C( L4 X; o7 }( {; y. a这让我想起多年前的一件事。那还是40年前我上中学的一件事。一天我和一位同学相伴上学,感觉时间有点紧,我那位同学戴有一块手表,他说出门前刚对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滴滴报时,应该没有问题。紧走慢走,我们刚进了校门,上课铃声响了,等我们推开教室的门,老师已经开始讲课了。老师对我们说:“迟到了,你们就站到后面去。”我那位同学当场声辩说:“我们没有迟到,是上课铃早打了一分钟,我的表是北京时间!”老师更生气了:“迟到就是迟到,还狡辩什么!站到后面去!”
4 j9 @" i6 U4 u& L" S! ]/ i! q: A( }# t% r# h5 e3 P: }( o1 P" F' b1 T
站了一节课,站是站了,心里还是不服,总认为我们自己不算迟到,上课铃没按北京时间响。事后老师跟我们讲了道理:“打上课铃可能有点误差,但打铃上课是全校的规矩,这是大道理,你们按你们的时间迟到了,这是小道理,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如果大家都按自己的道理,学习秩序不就乱了吗?”。我们的老师是大家很敬重的,我们也承认了错误,应该吸取教训更加注意。
/ c' _- N; u  y2 X/ Z: }5 ~' e7 H: c. N; I! Z8 Y3 X: ~! s+ d; c& n& b! b, v+ S4 I% u
有人会说,如果严格按北京时间打铃,我们就不算迟到了,还是校方犯错在先,不应责备我们。想想当年的条件,打铃的时间误差是难以避免的,即使到了今天,也不能保证那么准时,即使准时了,迟到也不至于会被罚到后面站,但迟到的原因能成为当场声辩的理由吗?- P3 h; r2 d4 q! R& p- [3 L
& F9 X; g6 O. D, g2 {3 z/ S
8 {! R) h: |7 Y3 b有些人就事论事,认为只要有理由,就可以当场声辩,可能还没有想过,有没有理由和当场是否声辩不是一回事。迟到有一些理由,或着有充足的理由,那迟到就迟到了,没有关系,即使受罚也没关系。如果迟到很值得或者还要受到嘉许,它也和当场声辩不是一个道理,所谓道理有大有小,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当场声辩的本质是不服管理,而不是有没有道理。潜意识中的不服管理,就会在有一点所谓的理由时表现出来,除非你是有意识表达这种情绪,否则是既没有道理,又导致问题升级矛盾激化。这样的后果于事于己于人都是弊大利小,甚至产生严重后果。$ G% S6 @8 I$ D# C; s  p
% T& O- E! z% \* c" u7 C2 c
有人当场声辩只想解释说明,语气没有那么硬,这时候我都会马上制止他:“不解释,不要解释”。为什么,这是我自己的经验教训,除非领导让你解释,否则你的解释没有意义,批评你迟到,就是批评你迟到,影响会议就有错,有什么理由或功劳下来再说,不是一回事。如果领导劈头盖脸地训一顿,当场声辩的效果就更不好,把本来的迟到批评变成了对立矛盾,恐怕有违初衷和目的,也会影响会议效果。
* Q7 L9 i+ \9 X5 z7 S' P
7 ]1 V+ C/ I' v' a2 ?  ~% f) I除非你是想故意挑事。否则不要当场声辩,这是因为:一是违反会议纪律影响会议效果理当受批评;二是事先没有打招呼也有错;三是所谓的原因理由如果有,那也是小道理,遵守纪律开好会是大道理,大道理管小道理,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如果你是大道理,那也用不着当场声辩,下来说明就好。四是当场声辩表现心胸狭隘,没有度量,说到底还是不服管理的心理作祟,不服管理就不是小问题了。
评分 哲哲哲 发表于 2015-11-22 21:27:13
 
实用精辟,前辈的话要听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