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科学发展] 关于晋城市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调查与思考

[复制链接]
河南老秘 发表于 2011-5-21 07: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仕华

  今年2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再次强调,要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毫不动摇地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晋城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近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绿色转型步伐,创新发展模式,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晋城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显著成效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在发展中加快转变,在转变中谋求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实现了由煤炭大市到旅游强市的历史性跨越。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市积极探索由煤炭大市向旅游大市、旅游强市转型发展的路子,通过整合旅游资源,连续两年开展了“神奇太行·经典晋城”旅游月活动,先后举办了中国·晋城棋子山国际围棋文化节、中国古堡旅游节、太行风光旅游节、旅游戏曲文化节、白马禅寺祈福节、历山舜王坪舜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提升晋城旅游的知名度,全力打造“中西部旅游强市”,使晋城由煤炭大市向旅游大市迈进。我市还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投资中国中小魅力城市、中国吸引华商投资最佳城市等荣誉称号。

  实现了由单一煤电行业到多元产业转型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在积极发展煤炭、化工、电力、冶铸等产业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多元产业的发展。目前在我市的产业格局中,已看不到以往“煤思维”的影子,全市“一煤独大”的格局开始打破,以煤炭、化工、电力、冶炼“四大基地”和煤炭、电力、煤化工、冶铸、建材、煤层气、高新技术、旅游等“八大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体系已经形成。富士康科技工业园区和美国乐百利特科技公司环保节能项目落户晋城,阳城的建瓷工业,高平的雨润新胜肉类、厦普赛尔浓缩果汁、绿洲大麻、佶利尔和红萍服饰等企业,正在特色精品上做文章,初步实现了由单一煤炭产业向多元支柱产业的转变。

  实现了由粗放型发展到生态型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我市坚持走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并行共兴之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创新型、环保型产业,先后关停了245家小煤矿、60多家小化工厂和700多家小冶炼厂,关停了晋城钢铁厂、城区西上庄煤矸石砖厂和抗磨材料厂等市区的污染大户;大力实施生态战略,森林覆盖率达35.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5平方米;全市煤层气、沼气和秸秆气居民用户达到26.7万户,市区二级以上天数达352天;环保工作荣获全国第六届中华宝钢城镇环境优秀奖,东南出入口园林景观绿化工程、煤层气综合利用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实现了由偏重经济发展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跨越。针对以往民生欠账较多的实际,我们牢固树立抓民生就是抓发展、改善民生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观念,以扩大内需确保增长,以确保增长改善民生,以改善民生促进稳定,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教育基础地位更加巩固,高等教育取得新突破,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科教兴市成为全社会共识,我市已连续8年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称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农村的低保水平提高到1145元,居全省第一,城市低保水平提高到2940元,达到全国中上游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合率达80%;社会就业不断扩大,城市零就业家庭全部得到就业援助,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实现了由短期性发展到长效化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我市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还大胆探索不同功能区资源配置机制、财政转移支付与生态补偿机制、干部绩效分类考核评价机制和组织保障机制,逐步形成了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实现晋城争先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制度保证。比如,针对发展转型的需要,认真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完善了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作机制;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我们重新修编确定了“六区联动、组团发展”的城市总体规划,在城乡之间形成了一批经济强镇、商贸重镇、旅游要镇、历史名镇和园林新镇,为晋城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主要做法

  晋城市立足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探索和实践,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全面加大组织推进力度,在重点领域求突破,不断取得新成效。

  以思想大解放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大转变。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我市的经济发展方式基本上是倚重于煤铁资源,面对产业结构单一的压力、生态环境的压力、社会就业艰难的压力和过度依赖煤炭、创新和创造劳动力不足的严峻形势,坚持以思想大解放,推动经济大转型。一是围绕转型发展,通过开展三级干部大调研和解放思想大讨论,破除“唯煤是图、以煤为重”的传统黑色思维,切实增强党员干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感;二是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破除传统思想束缚,着力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新优势;三是围绕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确立产业结构调整主攻方向,努力促进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四是围绕建设宜居城市,破除“重物轻人”思想,真正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落到实处。

  以政策服务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大转变。在加快经济发展转变中,我市充分利用“政策”和“服务”功能从总体上加强引导。按照全省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及时出台了《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等12个政策性文件,特别是工业转型30条意见,为企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在资金扶持上,先后开工建设了40多个投资超亿元的项目和7个煤化工工业园区。市财政设立了地方工业技术进步专项资金、科技研发资金、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农业、林业和畜牧业切块资金、城镇化发展资金积极财政政策配套资金等。在政策引导的同时,为确保转型升级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我市还成立了由市四套班子主要负责同志和市委常委分别挂帅的各具体工作推进组,涵盖了推进转型升级的各个方面,构建了压力层层传递、职责明确到位、组织保障有力的推进体系和服务网络。

  以强化项目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大转变。抓住国家继续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是加快经济发展转变的关键。按照“建设一批、核准一批、激活一批、支持一批、引进一批”的思路,我市着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创造条件对接中央和省投资项目,全力谋划和落实项目,扩大各领域投资;不断加大重大项目组织推进和协调服务力度,先后有台湾富士康、香港恒基兆业、豪德、国投、华融、鲁能、雨润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落户晋城,与中海油、中石化、中联等一批知名企业签订了合作意向;组团参加中博会、煤博会、文博会,累计签约90个项目,拟引资金近170亿元;同时,还积极争取调产项目、资源型城市转型项目、改善民生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生态环境项目和“两区”开发项目,建立不低于3亿元的各项政策性扶持基金和配套资金,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型产业。这些措施,为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保证,也为全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了信心。

  以科技创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大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在经济发展转变的实践中,我市十分注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一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来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使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较高的现代制造业不断扩大。二是构建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投放市场。三是把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作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多出优质产品、新产品和精密产品,提高晋城产品在国内和国际上的竞争力。目前全市共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省名牌产品31个,省著名商标73个。据统计,我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6.8%,连续8年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以典型示范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大转变。先进典型的培树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为此,我们十分注重先进典型的培树,培树先进企业,如:晋煤集团、兰花集团,大胆创新,勇于创新,成功走出了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尤其是兴高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潜心研究的“无烟煤大比例配煤炼焦新工艺”获国家发明专利,彻底改变了“无烟煤不能炼焦”的行业定论,为我市无烟粉煤找到了一条深加工和转化增值的新渠道。培树先进县,如泽州县“四产八业引领、一矿一业带动、全民创业助推、抓大扶优加速、构筑平台保障”的经验,在全市得到了全面推广。培树先进乡镇,如泽州县巴公镇,积极推动传统煤铁重镇向现代化新型城镇转变;高平市马村镇,大力发展非煤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沁水县嘉峰镇,积极创造优惠条件,吸引大量外来企业进行煤层气开发利用;培树先进村,如皇城村、庄头村、大车渠村依靠煤炭资源转型,司徒村以国有大企业产业转型,岳庄村全民创业转型,洞头村依托城市求发展。这些不同类别的转型发展典型,不仅在全市转型发展中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而且也充分调动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经验启示

  晋城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具有鲜明的特点,其成功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把促进科学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大转变推动大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晋城的经验表明,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把促进科学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尤其要在科学发展上下功夫,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同时,还要牢牢扭住转变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质与量的统一、快与好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是相互联系、互为制约的两个方面,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增长方式粗放、增长成本过大的重要原因。三次产业中工业比重过大,工业中高能耗、高物耗的行业增长偏快,是造成单位GDP能耗高、环境压力大的主要因素。经过多年的经济结构调整,从我市目前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即4.2:63.3:32.5的特征来看,经济主体是仍然是第二产业,工业的“重型化”特征仍然比较明显;第三产业尚不发达,存在“短腿“现象。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精心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增强园区产业集聚功能,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中,我市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尤其是以煤化工行业为重点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呈现出循环经济特征的产业模式,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既节约了资源又改善了生态环境,取得了初步成效。这些有益的探索说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缓和资源约束矛盾、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也必将成为晋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转变发展方式必须统筹好发展与民生的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改善民生是发展的目的,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中,我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一系列政策措施,采取上下联动抓整改,解决了一大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保持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晋城的实践证明,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民生指数与经济增长挂钩、民生水平与发展同步,在高度重视经济发展,提高地方经济实力的同时,大力发展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事业,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能看到科学发展的成果,得到科学发展的实惠,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才能不断提高。

  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创新体制和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建立健全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体制不顺、机制不灵,经济发展就缺少动力和活力,运行就缺乏效率。改革开放以来,晋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进行制度创新。晋城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机制,特别是从承接产业转移、改善民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目标管理考核等方面,着力健全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这些成功的做法,为我市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的保护力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进一步转变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晋城未来的发展增强了后劲。

(作者系中共晋城市委讲师团团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6粉丝

195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