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出版物相关规定,关于时间的写法要求如下:2 J! Q; Z, _+ ?7 b( z0 |
时间包括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 P" I6 L z4 T8 S
一、要求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情况:1 u0 C+ R0 j; f! ~/ D+ R- O3 ~- z6 q
(一)公元世纪、年代、年、月、日。1 }, ~( @9 ]3 {6 d/ @) m; @
示例:
% H, U" j- z5 c; h: x% ~/ c! u 公元前8世纪 20世纪80年代2 b( |; \9 J! x% `
公元前403年 公元7年2 ?* x. B. ?8 v4 u% f( B. A
1994年10月1日(年份一般不用简写,如1990年不应简作“90年”或“九0年”)" U6 Z$ b3 j; u6 ~/ w! Q
注意:(引文著录、行文注释、表格、索引、年表等,年月日的标记可按GB/T7408-94的扩展格式:1994-10-01)
: {& H ?% o% ^9 I3 Q% r (二)时、分、秒。
* j. x# w2 Y. K! H' J# K% a/ s0 v 示例:
& N `* H# s' T- m' P; g8 @1 u5 N, o 4时4 V- Q* e$ y8 x
15时40分
2 w( ?8 \# F) S5 U+ I 14时12分36秒
% q* i8 |+ s/ r5 ~ G9 g 注意:必要时,可按GB/T7408-94的扩展格式:04:0015:4014:12:36
; A; j& p4 j2 W8 d" v 二、要求使用汉字的情况0 E9 a0 o/ K& \& u8 X
(一)中国干支纪念和夏历月日。
t. }1 B9 f: V 示例:
( j% X" g8 d. C1 a7 R 丙寅年十月十五日; n4 s/ s8 l# G N6 e
腊月二十三0 ^0 P& E: K5 J, O) I6 f5 T/ z' E- U
正月初五
! Z/ ^7 J' R$ h& G5 }+ x 八月十五中秋节+ x3 v8 ^9 a* k o" V! u
(二)中国清代和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各民族的非公历纪年。这类纪年不应与公历月日混用,并应采用阿拉伯数字括注公历。
# o1 `! j( f* ^, k/ X 示例:
* d# _' ], a# l; w% O4 B 秦文公四十四年(公元前722年)+ B) \. T9 d8 [, I6 D
太平天国庚申十年九月二十四日(清咸丰十年九月二十日,公元1860年11月2日)
* m3 Z K. F6 N$ i- v3 _ 日本庆应三年(1867年)
, p6 Q2 W* X* e% ?8 K& ~4 _+ F (三)含有月日简称表示事件、节日和其他意义的词组。如果涉及一月、十一月、十二月,应用间隔号表示月和日的数字隔开,并外加引号,避免歧义。涉及其他月份时,不用间隔号,是否使用引号,视事件的知名度而定。
" r5 M0 ~" |2 B1 Z" R7 n! L 示例:“一·二八”事变
: v2 T' ?! P" Q9 x- g. M8 c, J “一二·九”运动
6 p6 W- E/ I) a" v E “一·一七”批示! v: v2 W* s! N
“一一·一0”案件
0 e' z& r) u8 c1 w6 \5 H+ g 五四运动8 C# X2 V. e5 o: ~3 o' d; B# O
五卅运动- P8 h) ]/ y" w2 E) W
七七事变
0 V q! U+ r3 v. Q) [+ L2 K 五一国际劳动节9 L: V$ R7 ^8 C [+ U
“三一八”惨案+ v: V, O: ]* @! H
“九一三”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