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文化体育] 寻找乡土文化的当代价值

[复制链接]
长阳秘书 发表于 2013-2-28 12: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于广袤的中国来说,乡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占主流地位的文化,形而上的乡土文化承载着中华文化发展、传播、继承与优化的历史重任,而形而下的乡土文化则起着维系农村、家族、社区、社会经济文化道德发展约束与秩序稳定的任务。

  其实,这几乎也是世界化的一种愿景,炊烟袅袅,树木葱茏,水车在轻轻翻转,牛羊在草地撒欢儿,人们在悠然地生活。这幕田园美景,就出现在第三十届英国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让人不由得梦回童年,并想起古代诗人陶渊明的吟唱: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但总有那么一些阶段和年代,工业革命狂飙突进,土地圈占,田园损毁,机器轰鸣,工厂繁忙,乡村开始显得孤零于整个世界的发展,乡村的恬静不再,并逐渐走向封闭与落后,人们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历史的大变动中,乡土文化就成为了一种湮没在世人内心深处的“遗失的美好”。这种情形,18、19世纪的英国便已发生,而于我国,随着当下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再造“桃花源”的呼声也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

  在这次的伦敦奥运会上,伦敦奥组委在相关的材料解说中曾指出,从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带来了一个时代的巨大兴奋,也带来了恐惧和艰辛”。确实,受益于工业革命,英国人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英国也最终从岛国崛起为“日不落帝国”。但过度、过快的工业化,也让那个时代充斥着对工业文明的愤怒。在那个年代,工厂烟囱常被比喻成“黑色的撒旦”。在伦敦奥运开幕式上,很多人印象最深刻的,其实就是美丽田园上突然出现的黑色烟囱,如恶魔一般迅速让田园风光不再,让家园成为一个遥远的记忆……

  正是处于对这种过度工业化的反思,在上世纪后半叶,痛定思痛的英国开始调整政策,几成死水的泰晤士河得到治理,田园保护也成为各界共识。于是,才有了这一届奥运会,在最具国际化都市之一的伦敦,英国向世界展示的,却是他们的美丽田园,以及他们对田园的眷恋,对不以人为本的过度工业化的反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乡土文化的核心价值,就在那绿色的篱笆,那鸡鸣鸭唱和袅袅炊烟的和谐中,在那凝聚认同的创造中,因为对乡土的依恋,对田园的向往,其实是超越民族和国界的。今天我们无疑已到了要重新打捞“失落的美好世界”,再造现代“桃花源”的关键节点了。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与传统优秀文化的复兴,正视乡土文化存在的价值,创新乡土文化的发展前景,保护乡土文化的种种美好,对于我们的文化强国的建设将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从乡土文化的存在价值来看,乡土文化在中国有着悠长的历史,是适应于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农业基础上形成的由血缘或宗法式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综合性文化,它以乡村的显习俗与隐习俗为主要表现形式,存在于一定地域、一定族群、一定时间、一定环境下,以维系乡村、家族、社区生产生活秩序和国家基层稳定为目的,通常以道德为主要约束力,辅于法律支持,集精神财富与物质遗产于一体。它具有唯美性、嬗变性、道德性、地域性、流动性、融合性与风俗性等特征,并内存或外显在乡村的历史变迁、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艺术、能工巧匠、竞技游艺、民俗风情、村寨文化、园林艺术、古镇风貌、祠堂庙宗、乡村私塾、特色饮食与生活智慧中。可以说,在悠长的历史长河里,乡土文化是我们的根,而且曾经是那么根深叶茂,在它的庇护下,乡村传统的文明是那么辉煌灿烂,既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又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重要的政治价值。无数的历史记载和实践经验,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从乡土文化的守护与保育来看,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全方位的传承与创新,也就是说,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优良的元素,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新更多新的元素;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也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既要承继乡土文化的“文脉”,也要继承作为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既要沿袭乡土文化的物质表征,即“形似”,也要注意沿袭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即“神似”。以此去架起连接乡村与城市文化、衔接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桥梁,尤其要注重它特有的乡土性、地方性以及合理性。正如著名学者费孝通在《乡土本色》一文所说的:从基础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文化正是在广大的乡土社会中存续的知识,它与土地相连,却又有着土地广阔的、温润的、包容的智慧结晶。因此,即使它并不必然具有全国、世界的意义,但它也诠释了一些普通性的规律,它所指向的地方性的自然知识、物质生产、交易方式、思维模式、生活状态等,因是从实际触发而形成的,便天然地有着其合理性,是乡土社会存续的策略、内在逻辑和实践理性,所以才会一代一代得以实践与传承。

  从乡土文化的创新利用来看,乡土文化具有巨大的利用价值。首先,乡土文化资源是一定区域内人民群众的共同的精神认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容易产生共鸣,保护和传承、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可以使人们形成认同感,归宿感,进而产生对家乡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乡音乡情乡风乡俗乡品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另一个地方的文化标志,不仅对本土本乡人有吸引力,也是游走他乡、远走异国的游子魂牵梦萦的牵挂。每个个体不断学习、接受传统文化的过程,就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不断与群体产生千丝万缕联系的过程。这种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非常重要:浅层次上说,是个人的心理需要、情感需要;深层次上说,则是产生更为高尚的情感,如集体主义情感、民族主义情感的基础。群体认同、民族认同、社会认同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和目标,而文化认同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某些情况下,这种文化认同还能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其次,创新乡土文化,利于培养乡村新一代和城市新生代。毋庸讳言,这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急遽的变化,人们原有封闭性的生活社区对人行动的框束已越来越弱,人们赖以固守相聚的“根”越来越浅,那种边界明确的具体而微小的社区在新的社会整合之中逐渐消失,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被抛到快速变化着的社会中。如今,他们正面对着一种新的关系形态并在其中流转、选择、决断和行动。许多人在这种流转中迷失了方向,对目标和未来越来越产生出一种模糊感和不确定性,好像一切都被寄托在对各种各样的片刻即逝的机会的把握之中。此时此刻,有着“恒定”和“永存”的乡土文化中的种种美好就应该被召唤回来了,诸如道德、宗教、礼仪和宗法制度等这些摒弃了糟粕的价值观,不仅仅是只作为一种理念还存留在年轻一代的意识中,还要作为一种行动约束机制,重新恢复其原有又经过革新的功能和意义,作用于年轻一辈。如此,才能有效地塑造留在乡村的新一代和已走向城市的新生代。

  逐一打捞乡土文化的诸种美好,再造“桃花源”,要求各级地方领导从梳理农村传统文化的根基开始,努力寻找现代工业文明与农村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在奉行“效率就是生命”的同时,不妨再度崇尚天人合一,两相并行不悖,才能创造更美好幸福的生活。■ 钟晓毅
标签:当代价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0粉丝

34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