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文化体育] 释放文化潜能

[复制链接]
学习时报摘记 发表于 2014-5-12 11: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论述,洞察了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国家发展的关键以及人民群众的需要,诠释了国家和人民在当前发展中所需要的民族理想、文化根基与价值取向,为国家强盛指明了方向,唤起了民族复兴的希望,体现了高度的中国自信、中国精神和中国胸怀,树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鲜明旗帜,必将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支持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发传统文化资源,释放民族的智慧和潜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从机制上激发企业和民间文化创造力,文化搭台,企业唱戏,促进文化繁荣,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激发民族的智慧和潜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说政治是躯干、经济是血肉,文化则是灵魂,能够留存史册、传承不息的,也唯有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一脉相承的文明,在上下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融合了众多民族的思想、精神、文化和智慧,发展出了儒、道、法、墨等具有世界性文化意义的诸子百家学说,凝练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形成了特有的信仰追求、价值取向、文明准则、习俗习惯和文学艺术。从那些分布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陈列在展馆中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和流传下来的书法、国画、戏曲、诗歌之中,从延续至今的民族习俗、民间传统乃至当代中国人的道德实践中,我们仍然能够充分感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珍惜和平、追求幸福的中国理想,历经苦难、自强不息的中国自信,深刻体会到中国人民勤劳务实、感恩奉献的中国品质,以及与邻为善、助人为乐的中国道义。要充分挖掘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民族的智慧和潜能,建构中华民族的脊梁、血脉和灵魂,推动、发展和实现中国梦。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密切,外部文化大量涌入,精神信仰、伦理道德、社会风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越来越大,广大人民群众对主流价值和共同信念的归属感更加强烈,复兴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重大而又紧迫的历史课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丢失,要不断挖掘、弘扬。坚持一手抓传承保护,一手抓创新发展,深度挖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等资源,利用开发好传统文化资源,推行传统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拓宽传统文化传播途径,增强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在全社会形成普及、宣传、学习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充分调动企业和民间的文化创造力,积极汲取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进一步巩固、充实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明的时代性,实现永续传承和全面发展。
从机制上激发文化创造力
  激发文化创造力,需要体制机制上的有力推动和切实保障,需要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文化发展以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要构建文化服务社会的体制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要建立和健全科学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牢固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敢于和善于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发展难题,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要构建培养文化人才的体制机制,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变管理为治理,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健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加快文化立法,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振兴、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
  创新文化发展机制,尤其要坚持正确的方向,确保文化建设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主流思想的体现,蕴涵着巨大的文化潜能,具有引导人、凝聚人、感召人的强大作用。
激发企业和民间文化创造力
  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在思想、精神、价值层面,而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也有商品属性,既有思想价值又有经济价值,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时,倡导欧亚各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新格局。加强与欧亚各国的民心相通,在世界范围树立中国形象、提高国际话语权,文化要先行,文化产业要优先发展。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从单一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国有文化事业业态,拓展到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以市场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并存阶段。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成为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舞台,电影、动漫、演艺等文化产业也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舞台,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主阵地。嘉峪关是丝路文化与长城文化唯一交汇的城市,自古就是中西方交流最重要的商贸通道、文化通道、外交通道,境内有世界文化遗产“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关城、魏晋墓群、悬壁长城等文物古迹,有国家首批5A级景区——嘉峪关文物景区、国家4A级景区——东湖生态旅游景区和紫轩葡萄酒庄园等人文景观,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近年来,我们先后举办了国际铁人三项赛、国际短片电影展等赛事节会,引进了深圳华强、中国文化传媒等企业集团,实施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华强方特欢乐世界、丝绸之路文化古镇等一大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成了百亿元文化产业园区,大力挖掘民间文化,充分展示嘉峪关民间文化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极,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国声音奠定了坚实基础。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给嘉峪关市带来重大历史机遇,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一方面,全面挖掘整理丝绸之路文化,利用情景再现、复古还原、修旧如故等手段建设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镇,重现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把嘉峪关打造成为体现古丝绸之路历史风貌和民俗风情的旅游目的地。另一方面,把项目作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谋划实施一批能够吸引社会投资、带动作用强、市场前景好的重大文化项目,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现代传媒、数字出版等新兴业态,推进文化与旅游、体育、科技的深度融合。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作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文化旅游领域。鼓励扶持重点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加强区域文化旅游合作,利用节会活动推介文化产品,提升文化产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为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人民文化融合、民心相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中共甘肃省嘉峪关市委书记)
标签:潜能

关联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77粉丝

183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