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寻

[复制链接]
nihaohetao 发表于 2015-6-23 11: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并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既赋予生态文明建设新内涵、新任务、新要求,又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建设生态文明促进收入倍增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典型代表,南部县近年来大力实施“生态富民兴县”战略和现代生态城市带动战略,走出了一条具有南部特点、以实现收入倍增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为建设“美丽南部”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生态强县,经济发展创造新优势

2009年以来,南部县立足县域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实施“生态强县”战略,提出了建设亲水、亲绿、亲田园,文明、和谐、可持续的“现代生态城市”奋斗目标,到2015年,使全县GDP、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三个翻番”,努力构造现代生态城市框架。到2030年,全面建成50平方公里、50万人现代生态城市。经过近几年的持续推进、绿色发展,南部县不可复制的生态优势正加速转变为经济优势、后发优势。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2年,全县GDP突破20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0.8∶58.8∶20.4,工业化率达48.6%,生态经济和工业增加值分别占GDP总量的18.2%、47.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350元、同比增长21%。经济总量进入全省扩权县前十位,财政收入列南充市第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居全省前五位。

城市吸引力加速释放。生态环境的快速改善,使南部县宜居宜业宜商的环境优势更加明显,四年来共落地实施包括中建、中盐、国电、核工业、华润等“央企”、上市公司或大型集团企业在内的重大项目300余个,吸附投资300多亿元,拉动了南部经济快速发展。

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随着桂花博览园和火峰山、灵云山、禹迹山、五面山四大“城市森林公园”的启动建设,带动亿联国际五金建材城、大润发、国际家居博览中心等14个商贸综合体入驻南部,2012年,全县城镇化率44.5%,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到30万人,形成了行政新区、城北新区、满福坝新区、火车站新区、定水汽贸新区和河东生态工业新区“一城六区”,架构了以生态城市为龙头、特色城镇为节点、田园新村为亮点的新型城镇化体系。

突出“三位一体”,绿色崛起趟出新路子

按照“生态产业立支柱、收入倍增定目标、环境资源强保障”的发展取向,南部县突出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保护“三位一体”,工作中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手抓”,收入倍增和环境优化“双突破”,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新路子。

突出全域规划,强化生态示范引领。结合“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建设,先后聘请北京大学规划设计院、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浙江大学环境工程研究院、四川省规划设计院等知名单位,在修定完善县城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实施规划基础上,进一步编制完成了生态产业、生态旅游、生态特色镇、田园新村等专项规划,实现生态发展多规衔接、全域覆盖。同时,设立县乡规委会和乡镇(街道)生态管理办公室,进一步规范了生态规划的执行。

围绕收入倍增,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坚持“龙头加工企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民稳定增收和企业质效提升”闭合循环模式,实现了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良性互动。一是生态产业基地不断壮大。围绕速生林、蚕桑、水果和中药材四大生态产业,初步形成了四大绿色产业链,有效培植了农民收入倍增源。全域实施通道绿化“13215”工程、水系屏障工程、低效林改造工程和城乡立体绿化工程,建成速生林基地80万亩,形成了林下养殖、板材制造、家具生产、生物质发电等产业链条。2012年,林业产业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800元,到2020年,100万亩速生林进入丰产期后,速生林产值可达41.76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4176元;发展优质蚕桑基地35万亩,形成了缫丝、织造、丝纺、桑叶桑椹类饮料等产业链条。2012年,蚕桑产业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200元,到2020年,35万亩桑园进入盛产期,蚕桑总产值将达31.5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3150元;发展水果套中药材产业基地25万亩,形成了国优水果、中成药制品、果药类饮片研发等产业链条。2012年,果药产业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到2020年,果药产业进入丰产期后,在科创集团等龙头企业带动下,年产值可达24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400元;结合新村建设,成功打造黑龙观3万亩“果套药”、碧龙5万亩果桑、火峰3万亩水果、升钟湖6万亩桑海等“生态农业产业园”,形成了乡村旅游产业链条。2012年,乡村旅游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300元,到2020年可实现乡村旅游收入35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3500元。二是生态工业园区蓬勃发展。规划生态工业园区26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10平方公里,被列为“全省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和“四川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入驻规模以上企业95家,其中,以中盐银港为龙头的41户企业构成了建材家具产业集群,以华润雪花啤酒、科创制药为龙头的22户企业构成饮料食品、医药产业集群,以金鹿农机为龙头的32户企业构成机械纺织产业集群,2012年“三大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210亿元,到2020年销售收入预计可突破850亿元。三是生态产业机制不断创新。推行“就地育苗、就近栽植”的育栽机制,降低苗木栽植成本,提高栽植成活率;建立“企业(业主)+基地+农户”的联动机制,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基地建设,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近200个、业主(大户)近3万户;落实“政府扶持为导向、项目资金为补充、经营者为主体、金融业支持为保障”的投入机制,连续三年捆绑资金投入近6亿元;建立“企业让利业主(大户)、业主(大户)扩大基地”的返利机制,推动了可持续发展;实行“片区林业站+乡镇生态办+资源监管点”的管护机制,杜绝了破坏生态文明现象。

注重品牌带动,建设生态特色文化。一是建设生态文化园区。从2009年起,先后投资近20亿元,在城市中心建成占地600亩全国唯一的“桂花文化博览园”,在升钟湖建成全国第一个“钓鱼文化博览园”,在省级新农村示范片黑龙观建成西部首个万亩“莲花文化博览园”,目前正投资近30亿元启动建设“林业文化博览园”、“蚕桑丝绸文化博览园”,“五园”正陆续成为生态南部最亮眼的文化名片。二是打造生态文化品牌。连续四年成功举办中国升钟湖国际钓鱼精英赛、垂钓俱乐部挑战赛、钓鱼公开赛、钓鱼大奖赛等高端品牌赛事,创造出“中国升钟湖钓鱼·桂花旅游文化节”品牌,成为继山东潍坊风筝节、青海环湖自行车赛之后全国又一休闲体育文化品牌,被国家体育总局等单位授予“全国钓鱼城市”、“中国桂花城市”称号。三是开发生态文化产品。成功注册“三黑一菌”、升钟湖鱼、大桥豆瓣等地方特色标志产品12个,树皮画、根雕等地方特色文化产品进入省内旅游市场,傩戏、剪纸、花灯、皮影等一批独具魅力、扎根民间、富有传统气息的地方特色文艺深受国内外游客青睐。

开展综合治理,保护全域生态环境。始终把自然环境承载力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一是加强源头保护。对入驻园区的企业以及畜禽养殖业、城市房地产开发项目等,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关闭取缔违法排污企业和排污口,强化综合管控并实时取样、监测;划定41个饮用水源保护区,对13家重点监控企业在全部治理达标基础上,全面安装化学需氧量等在线监测装置,保证达标排放。二是落实综合治理。全面完成水葫芦治理、网箱取缔、城区“两溪”雨污分流工程,建成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伏虎人工湿地和盘龙镇、升水镇污水快渗处理工程;推广普及天然气等清洁燃料,严控噪声污染。全域推行城乡生活垃圾“村收集、乡压缩、县处理”,被授予“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县”、“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县”。三是整治面源污染。加大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推广,施用高效低残留农药、可回收农膜,开展有机质提升行动,推广秸杆、树叶腐熟还田技术;建成农村户用及大型养殖场沼气池32000多口,年可减排SO2、NO2和氮化物近1000吨。

着力“五个加快”,推动生态建设再上新台阶

作为丘陵大县、人口大县、生态大县的南部,因受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影响,其生态循环经济起步较晚,生态文化产业链条未全面构成,环境保护治理任务依然繁重,要在欠发达地区率先实现有好收入、有好住房、有好环境的“幸福梦想”,就应秉持绿色、生态、低碳节能的发展理念,围绕收入倍增和建设美丽南部目标,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和现代生态城市带动战略,打好“生态牌”,算好“生态帐”,建好“生态城”。

加快生态农业机制创新,促其标准化、有机化、规模环线化。一是建立“加工在园区、原料在农村”的城乡统筹发展机制,着力打响一批板材、家具、丝绸、饮料、食品、医药等生态农产品品牌,成为“成渝经济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二是建立“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现代生产经营模式,重点扶持一批潜力大、辐射面广、市场化程度高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示范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促进集约化家庭生产经营与产业化合作服务相结合。三是实施100万亩速生林工程,围绕“旱地产业化”高标准、高规格建设串村跨乡速生林产业环线,以产业环线链接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商贸园区和旅游景区。同时,通过落叶腐熟生产有机肥,改善土壤、培肥地力。四是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大胆突破土地、户籍、资源、资金等制约,引导城市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开发,让更多的工商资本流向农村。加快土地流转,建成一批联户经营、大户专业化、家庭农场化等新型生态农业经营示范区。

加快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促其集群化、节约化、持续达标化。一是建立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体系,通过政策引导、改进工艺、技改投入等手段,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监管;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构建以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为核心,以污水、垃圾、废弃物集中处理和热、气集中供应等各类基础设施为保障的生态经济体系,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流动过程,实现上中下游物质与能量逐级传递、资源循环使用、污染物减量排放。二是壮大“技术领先、设备顶尖”的优势企业,在加快培育信息技术、能源材料、生物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围绕建材家具、饮料食品、机械纺织等产业集群,引进世界或全国500强等业界领军、行业领先的实力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力争“十二五”末“三大产业集群”分别新增入驻企业60户以上,实现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成为收入倍增的“最大靠山”。三是狠抓工业污染防治,发挥河东工业污水处理厂的重要作用,加强企业排污的监控力度,完成重点工业污染企业在线监测监控设施安装,工业污染源废水排放达标率稳定在98%以上;加强对传统工业企业的节能技改,坚决淘汰污染大、效率低的落后产能。

加快生态城镇推进步伐,促其森林化、公园化、空气优质化。一是建设森林城镇,重点规划和实施好以县城为中心、以区域中心场镇为极点的森林城镇发展体系,科学设置城市容积率、人均绿化率等生态变量,做到“建筑具有穿透力、绿化具有遮盖力”,2015年城镇人均森林绿地不低于15平方米。二是培育生态文化景观,加快城乡森林公园、绿色通道、桂花长廊、文化雕塑等生态景观建设,全力打造隔离式车道、立体式绿化、小区式建房,建成一批具有南部特点的生态文化景观、景致、景点,通过生态升级让环境更加优美,通过节能减排让空气更加清新。三是完善城镇生态环境设施,按照现代生态城市的标准,进一步配套完善县城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调度和天然气储配、商业物流中心等生态环境设施,积极创建全国卫生县城和一批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城镇,努力打造安宁、优美、舒适、和谐的城乡人居环境,使城镇让生活更美好。

加快生态文化发展进程,促其品牌化、特色化、游客回头化。一是升级“五园”生态自驾游品牌,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和“质量百年”的目标,加快建设和完善以桂博园、莲博园、林博园、桑博园、鱼博园为独特标志的南部县“五大生态文化产业园区”,使其成为全省乃至西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生态文化名片和自驾游首选地。二是深度开发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按照“国际休闲体验旅游最佳目的地”定位,重点打造以升钟湖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升钟湖钓鱼·桂花旅游文化节”为代表的休闲体验旅游、以黑龙观莲花节和望月村桃花节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以禹迹山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为代表的宗教旅游、以长坪山红军纪念园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全面融入“成渝西”旅游经济圈。三是多元开发生态旅游文化产品,深度挖掘桂、鱼、莲、桑等系列特色鲜明、绿色养生的生态文化,通过品牌化包装、市场化运作,用产品吸引游客,提高游客回头率,激发游客购买力,增加生态文化产品在生态经济中的增值空间和红利份额。

加快全民环保意识提升,促其自觉化、习惯化、低碳健康化。一是常态化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结合“每周一课”,以部门、乡镇和村(居)为单位,常态化开展全民生态文明教育,引导人们养成自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习惯。二是大力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培育发展林权交易市场,积极开展碳交易试点,大力发展碳汇林业,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引导人们自觉选择节约环保、绿色消费模式。三是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环境经济配套政策,制定出系统的生态文明考核体系。


标签:生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6粉丝

4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