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心得。今天我想分享的,是近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的一些个人感悟,特别是将*的转型实践与我们*的发展之路联系起来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总书记的讲话,不仅为资源型地区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以其深邃的洞察力,触动了我们每一个身处发展变革浪潮中的人的心弦,让我深受启发,也倍感责任重大。 一、于传统产业的“蝶变”中,感悟创新驱动的时代脉搏 总书记强调,传统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要通过科技创新焕发新的活力。这句话,让我立刻想到了我们*的产业现状。过去,我们一谈到传统产业,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包袱重、转型难。但*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和理念。正如*省的*阀门股份有限公司依靠技术升级实现了提质增效,我们*的许多传统企业也正在上演着精彩的“蝶变”故事。我深切地感受到,这种“蝶变”并非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一场脱胎换骨的重塑。在白酒行业,我们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经验,以“*”为代表的数字化平台、*酒的5G智慧仓储、*台的智能化酿造车间,正在用数据精准还原和优化着古老的酿造技艺,让传承千年的酱香在新时代飘得更远、更醇。在轮胎制造领域,*轮胎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球轮胎行业首家“灯塔工厂”,其5G全连接工厂的建设,让运维成本大幅降低,生产效率显著提升,这背后是机器视觉、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的全面赋能。包括*民爆、*航空科技等一批企业获评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这一个个鲜活的案例,都印证着一个朴素的道理:“实业兴邦”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靠创新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的。这让我反思,我们看待传统产业的眼光需要更新,不能再简单地贴上“传统”的标签,而应将其视为一片充满潜力的创新沃“土”,通过科技的“阳光雨露”,使其生长出新的枝芽,结出新的硕果。 二、于能源结构的“重塑”中,思考绿水青山的价值转换 *作为传统的能源大省,其“推动煤炭产业由低端向高端攀升,配套发展风电、光伏、氢能”的路径,与我们*“在做好能源保供的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的探索可谓异曲同工。这背后,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深层次的实践。我们*同样是矿产资源富集之地,如何答好“把资源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优势”这道时代考题,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份至关重要的答案。就在今年(2025年)6月底,一个振奋人心的数据传来:我们*的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3158万千瓦,历史性地超越火电,成为电网统调的第一大电源。这标志着我省的电源结构,已经从传统的“水火互济”转变为“火水风光储”多能互补的新格局。这不是一个孤立的数字,它的背后是无数矗立在高原山巅的风机和铺设在喀斯特地貌上的光伏板,是我们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和行动。同时,我们牢牢守住“*电东送”的能源安全底线,为国家发展大局贡献着*力量。这种转型,不仅仅是能源生产方式的改变,更是一种发展思维的深刻变革。它让我们明白,生态与发展并非“单选题”,丰富的风光资源,同样是我们得天独厚的宝贵财富。我们正通过构建“电动*”产业链生态圈,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将绿色电力转化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动力。这让我更加坚信,只要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我们脚下的这片绿水青山,就一定能持续不断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幸福不动产”和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增长极”。 三、于安全底线的“坚守”中,体悟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 “转型发展必须牢牢守住安全稳定底线”,总书记的这句话,对于我们这个地质条件复杂、灾害易发多发的省份来说,有着千钧之重。无论是产业转型升级,还是生态文明建设,一切发展和进步,都必须建立在安全这个坚固的基石之上。离开了安全,“1”后面的所有“0”都将失去意义。近年来,我省在生态安全和生产安全两方面的努力,让我感触颇深。在生态安全方面,我们不仅仅是追求森林覆盖率从十年前的50%提升到如今的63.3%,更是在追求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我们学习*“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的系统思维,在全国率先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积极探索林业碳汇融资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通过实施林业信息化项目,到今年,我们已初步具备对森林、草原、湿地等重点领域的智慧监管和灾害预测能力。在生产安全方面,面对矿山、建筑、交通等高风险领域,我们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警惕。持续推进的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和“八条硬措施”,就像一道道严密的防线,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个人认为,这种对安全的极致追求,绝非权宜之计,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它倒逼我们淘汰落后的产能,推动产业向更安全、更高效、更绿色的方向升级。一个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本身就是最优的营商环境,是吸引投资、集聚人才、激发活力的最强磁场。 四、于红色血脉的“赓续”中,汲取继往开来的精神力量 在山西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寄语“赓续红色血脉,树立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这一幕深深地触动了我。*有光荣的抗战历史,我们*同样是一片红色的土地。作为红军长征活动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省份之一,遵义会议精神、四渡赤水精神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脉。我时常在想,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该如何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了总书记的讲话后,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最好的传承,就是将其融入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中。今天,我们投身乡村振兴,不正是为了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实现革命先辈的夙愿吗?我们攻克“卡脖子”技术,发展大数据、航空航天等高科技产业,不正是新时代“突出重围”的“四渡赤水”吗?我们推动产业转型、生态建设,不也同样需要当年红军将士那种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吗?红色基因,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历史,而是激励我们攻坚克难、奋勇争先的强大精神动力。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理想信念坚定,始终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成就不了的事业。 总而言之,从三晋大地的转型实践,到我们三晋大地的发展探索,虽然地域有别、路径各异,但背后所遵循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相通的,所追求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是一致的。作为一名普通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深感生逢其时,也深知使命在肩。我将把这次学习的所思所悟,转化为立足岗位、履职尽责的实际行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扎实的作风,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精彩篇章,贡献自己微薄而坚实的力量。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