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以公安机关为主力军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推进平安建设的重中之重,又是解决多年来公安机关“重打轻防、重打轻管”问题,实现社会治安良性循环的长久之计。本文结合三元公安实际,做一些粗浅探讨。
一、 针对治安源头问题,实施源头治安战略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往往习惯于就事论事,针对治安问题解决治安问题,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看到本质和深层次原因,所以解决起来效果不好,反复性大。找准治安问题的源头是解决治安问题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法。建设新型治安防控体系,就是要实施源头治安战略,通过对治安源头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有针对性地制定并实施治安措施,从而有效改变治安面貌、实现长治久安。
围绕“人从哪里来”,把城区治安管理的关口前移,从源头抓起,实行“内病外治”,强化城区周边乡镇治安管理责任,加大进城人员治安管理力度。一是要建立专门工作班子,定期排查。成立市、区、乡(镇)三级源头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乡镇为单位组建工作班子,驻村包组。建立进城人员定期排查制度,实行“五个一”的摸底管理措施,即对每位流动人员填写一份《流动人员登记表》,签订一份《外出人员承诺书》,明确一个担保人,开展一次全面回访,确定一个集体管理人,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重点突出,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二是要因情施策,寓教于管。实行分层管理的办法,区分一般管理对象、重点管理对象和“高危”管理对象,对重点管理对象和“高危”管理对象落实包保和帮教措施,加大管理力度。实行跟踪管理的办法,在外出和进城人员集中的地方建立党团组织,定期了解情况,做到管理不断线。三是要着眼长治,长效管理。把进城人员治安管理纳入综合治理考评内容,重视加强基层综治、政法和治保、调解组织建设,保证基层治安管理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坚持预防为主,从青少年学生抓起,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综治部门要规范法制副校长的聘任、管理和学校法制课的设置工作。要协同社会各方,加大就业安置力度,实行有计划的劳务输出,促进人口合理流动。
针对“赃销哪里去”,加大对旧货市场、二手手机交易市场和金银首饰加工行业的整治力度,坚决堵塞犯罪分子的销赃渠道。一是调查摸底,制定方案。要深入调查,掌握旧货市场的构成现状、从业人员、旧货来源和销售方式等。二是组织力量,集中整治。要开展针对市区旧货市场、二手手机交易市场和金银首饰加工点的集中整治行动,抽调警力组成整治专门力量,查处违法犯罪嫌疑人员,端掉窝赃销赃窝点。同时,对无证经营、违规经营户依法取缔和清理出市场,对违规收购业主行政拘留,并召开公开处理大会等。三是建章立制,规范管理。要联合工商局发布通告,进一步加强旧货市场、二手手机市场的管理。公安机关还要建立旧货市场准入制度和登记备案制度,要在对各经营户登记建档的基础上,与各经营业主签订《守法经营责任书》。并在旧货市场建立民警执勤室,每个市场配备保安人员和治安耳目,加强日常管理,定期检查通报,规范经营秩序。
二、以防为主,构建三大机制、三大工程
实施源头治安战略,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就是要充分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势,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动员和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构筑预防违法犯罪的社会网络,形成集打击、防范、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整个战略要分两步运作:第一步构建体系框架,防控体系的框架结构要分为系统指挥、要素整合、单元集合、机制合成、综合评估五个层次。第二步建立工作机制,就是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这头“平安象”的各个部件,用机制使其放到最合适的地方,并整合起来形成一体。当前要建立完善“三大机制”,实施“三大工程”。
三大机制:一是快速反应机制。它主要针对治安问题中突发性的特点,其核心是提高公安机关预警、处置问题的综合反应能力,目的是及时打击犯罪,震慑犯罪,把犯罪问题处置在初始阶段,把突发问题控制在较小范围,防止问题扩大、蔓延和质变。二是区域联防机制。它针对犯罪的流动性、隐蔽性和关联性特点,在一个区域内整合各种力量,实施各要素综合功能,在特定区域控制基础上,对内对外结成相互策应的工作机制。目的是对尚未发生治安问题的防控,以及对已发生的治安问题的共同处置。三是专项整治机制。治安问题中重点地区和重点问题的整治,是专项整治机制的主要对象。该机制是对一些治安复杂地区、行业或某一方面犯罪突出问题集中打击整治,并予以高度的制度化、程序化,以增强公安机关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专项整治的重点是建立长效防控管理措施,完善防控体系,在打击中揭露问题,在整治中预防问题。它是一种避免形成更大“难点”、“乱点”的主动行为。
三大工程:一是群防群治工程。首先是将游离于治安防控体系之外的群防群治队伍,用系统工程的要求重新整合。其次是发动群众参与治安管理,开展有奖举报,如设立刑事犯罪举报中心和组织发动出租车司机参与社会治安防范等举措。第三是转变社区民警思想观念,将组织和发动群防群治队伍参与治安防范,作为社区民警主要工作职能。二是公安科技工程。它是将公安科技工作纳入治安防控体系保障要素之中,作为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信息网络,实现公安机关情报信息、各种警务活动信息的大整合,形成公安机关信息共享和快捷、权威的指挥调度综合平台。三是资源整合工程。它主要是警务资源的整合。一方面,为提升快速反应能力,整合治安亭、岗、站。另一方面,为增强区域联防控制能力,整合各种力量,如机动防控能力,警务站、车、亭等。
三、 规范运作,完善责任保障体系
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于公安机关来说,派出所工作就是公安工作的基础。全面铺开社区警务战略,是公安机关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全面提升派出所作战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元公安分局在大力开展社区警务室建设的过程中,不忘突出“巡逻”的地位,建立起富有地方特色的巡逻勤务模式,形成了“四级运行”的巡逻勤务机制。一是以巡警为主的主干街道、重点部位的巡逻;二是组建专业巡逻队,专门进行夜间巡逻;三是以社区警务为基础,组建社区保安巡逻;四是积极推行“低保巡逻”,组织享受低保的人员在上班时间对辖区的居民住宅进行义务巡逻,起到了较好效果。
全面铺开社区警务战略,提升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档次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多部门齐抓共管。目前的防控体系建设仅靠公安部门单兵作战,明显势单力薄。经费问题是一个困扰,辖区经济还不够发达,投入经费加强防控体系建设较少,有些群众总认为收治安服务费是“违法”的,虽然很早以前中央政法委就要求“谁收益谁出钱”,仍有许多人无法理解。此外,滞后且不规范的社区建设同样阻碍着防控体系的健康发展。有的社区建设还不够完善,少数地方仅仅只是将原来的居委会加上社区二字,改成社区居委会,没有为警务室的设置提供必要条件。鉴于三元的具体情况,公安机关在指导全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要紧紧围绕辖区内地域分散、治安情况各异的特点,因地制宜,一地一策,形成防控体系建设的多样化,较好地将防控体系建设的各项要求、措施落实到基层,有效地维护全区社会治安大局的稳定。一是要在中村乡建立“1+3”立体治安防控体系,即乡派出所同周边富兴堡派出所、大田县建设派出所、沙县湖源派出所签订治安合作协防意见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互通治安信息,联手开展打击防范工作。同时要注意克服区域分散、警力严重不足的状况,在各村设立警民联系点,民警每周定期到联系点处理警务和治安隐患,方便群众办事。二是要在岩前镇建立农村治安警务室,深入开展“两联一治”。在行政村、居委会、社区全部建立警务室,实现全覆盖,不仅能及时掌握治安动态,有效化解民间纠纷,而且可以密切警民关系,真正做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三是在莘口、荆西建立“四个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即建立以村委会与周边三十多家厂矿企业相结合的农工结合防范网络,以公安派出所与周边乡镇派出所相结合的内外结合防控网络,以自然村庄、安全文明小区与所属村民小组、商业网点相结合的条块结合防控网络,以联防中队与综治积极分子等群众力量相结合的专群结合防控网络。四是在城区要建立“以点连线、延伸成片”的治安防控体系。针对流动人口多、城区犬牙交错的治安难点,以警务室为依托,强化流动人口管理,实行村村联防、村户联防、季节性联防。此外,还要配合创建平安大道工作,在快速通道沿线建立四个治安警务室,开展设卡、巡逻、守候,做到快速出警,有效打击违法犯罪,确保快速通道安全畅通。在治安状况较复杂的较大企业建立治安警务室,加强企业内部治安防范和周边的治安巡逻,为企业和职工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提供安全保障。
作者简介:李伟应,三明市公安局三元分局国保大队科员。
魏良华,三明市委政法委办公室科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