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高校党委形象建设的理论管窥与实践探索

[复制链接]
安永老秘 发表于 2009-10-9 14: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邓小平十分重视形象问题,谆谆叮嘱领导层要“树立一个好的形象”;江泽民指出,党的作风和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胡锦涛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说到底是强调形象问题。高校党委肩负着党在高校的特殊使命,加强形象建设至关重要。
  一、高校党委形象建设的理论视角
  形象问题,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既是理性的,又是实在的。高校党委形象建设的意义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兼具,指向是整体与个体交集。
  (一)形象建设具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普遍意义。“形象”是一个概念,是认识论的范畴。正如毛泽东深刻指出的:“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作为高校核心领导层的党委的形象,无疑是在领导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整体与个体的表现,包括执政治校的理念和方向、能力和水平、思想道德和精神追求等不断地重复、深化和综合,给师生以至特定社会时空的社会公众留下的印象,并由此生成的评价。强调形象建设,就强调了高校党委在自身的各项建设中内质与外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二)形象建设是高校党委顺应时势的必然要求。高校党委形象的基础是整体和个体的素质和实践,而素质和实践是动态的,这就决定了其形象必然是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而要使这一运动变化呈所谓“正向运行”,即顺应现实的环境和时势的变迁,就必须进行相应的形象建设,进而使自身的形象不断在建设中得到转换提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时俱进;使前进着的时代不断历练造就高校党委以新的形象,保持并增强形象的影响力。
  (三)形象建设是高校党委凝聚感召人心的最佳选择。领导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在被领导者知识水平较高的情况下,非职权性影响力的作用将更大。而非职权性影响力,实质就是形象的影响力。高校是传承弘扬人类高端文明、创造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神圣殿堂,高层次人才荟萃、高知识群体麇集,对处于核心领导层的高校党委无疑有着更理想化的形象诉求。在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实施管理、联系师生的过程中,高校党委及其每位成员无疑更要注重非权力的因素,尤其是自身形象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自觉加强形象建设,使之真正成为激励师生前进、引领学校未来的旗帜。
  二、高校党委形象建设的现实挑战
  高校党委只能而且必须在高等教育的实践中打造形象,在顺应高等教育、经济社会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提升形象;由此,必须敏锐地感受时代的脉搏,清醒地认识、积极地应对现实的各种挑战尤其是三大挑战。
  (一)竞争加剧、复杂多变的高等教育宏观大势的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位确立并加速完善、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既为高校的发展带来空前的机遇,也使高校的生存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尤其要充分注意的是:跨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我国高等教育,其消费需求已明显倾向于优质的教育资源,所有高校都将面对更加激烈、更广范围的市场竞争以至高等教育国际化大潮的冲击;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且与信息化进程交织,社会对人才的认可更加务实理性和更趋“高门槛”,高校在发展定位、学科设置、育人理念、文化传承、国际视野等方面该立足于怎样的高度才能体现这一时代特征。能否把握宏观大势、驾驭科学发展,已经成为高校党委首先必须面对的形象考验。
  (二)人才培养政治目标的国际性争夺的挑战。应当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速发展,对外开放全面推进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明显增多,其中不可避免夹杂消极的因素;社会信息化和网络技术在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为迷信、色情、暴力以至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自由化言论等各种有害信息的制作和传播提供了条件。高校不仅面临生源上、专业上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面临人才培养政治目标的国际性争夺的严峻挑战。能否确保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师生心灵中的主导地位,是高校党委能否树好政治形象、治校理政形象的关键所在。
  (三)反腐败反侵蚀艰巨性的挑战。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高校自主法人地位的逐步确立和财源的不断拓展,对高校物质、精神、文化等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给高校的党风廉政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和价值取向等带来新的问题,增加新的难度。高校反腐败、反侵蚀的现实环境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能否切实有效地防范和克服腐败现象的滋生漫延,抵御各种不良风气的渗透侵蚀,维护高校作为本来意义上的学术殿堂之圣洁,直接关系到高校党委形象的优劣。
  三、高校党委形象建设的实践取向
  高校党委的形象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注意遵循党的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形象建设的共性规律,又要把握其作为高校的核心领导层形象建设的个性特点;既要继承传统取精用弘,又要紧跟时代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既要着力整体的架构建树,又要刻意个体的砥砺造就;既要全面推进,又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实践上凸显以下五个方面的形象建设:
  (一)执政治校的“大家”形象。我国高校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决定了高校党委应当是一个政治坚强、业务内行的领导集体。高校党委首先必须从大处着眼,致力于树立“大家”的形象。这个“大家”的内涵,就是中央要求的,高校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的政治家、教育家”。沿着这一方向前进,高校党委的每一位成员:都要自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致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善于从政治的、全局的高度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有很强的政治纪律性、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大学和谐校园统领学校改革发展全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卓有成效地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办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积极探索和掌握高等教育和高校管理规律,有比较深刻、系统、富有创造、精辟独到的教育思想和见解并身体力行。教育引导班子成员以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标准来要求自我,是统领高校党委形象建设的最大原则。
  (二)公道廉明的正气形象。对于我们党的各级组织及其领导者来说,公道廉明是最起码的形象标准。从高校管理学的角度看,公道廉明则是其非权力因素中最重要的、其他任何权力因素所不能替代的部分,是激励、凝聚、感召师生员工的最基本的因素。党的高校事业,需要用公道廉明之举来成就,需要有公道廉明之人作中坚。高校党委务以公道廉明为治校之基,把师生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把是否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务以公道廉明为用权之道,真正做到用权为师生、处事讲公正、任人唯贤才,不以私立、不徇私情;务以公道廉明为立德之本,教育督促每一位成员自觉把立党为公、清正廉洁作为第一位的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抗得住诱惑、抵得住侵蚀、守得住防线,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以正气形象得人心、带“三风”、谋发展。
  (三)开放包容的大气形象。大学需要“大师”,还必须“大气”。一所大学只有在学术胸怀、学术环境、学术视野、学术内涵和学术风尚等方面大度能容、大气磅礴,才能保持生机和活力,才能不断延伸拓展生存发展空间。大学要能“大气”,“关键在党”,在于作为核心领导层、决策层的党委要有大气的形象,这就是:在办学理念、驾驭发展上,具有时代的激情、开放的意识、深层的远虑,真正做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主动迎接来自局部、全国以至全球的各种挑战;在干部人事工作上,海纳百川、协和万邦,以开放坦荡的胸襟招揽人才,以宽广多维的眼界选用人才;在内部管理上,主张并力行以人为本、以情感人,注重人文关怀、尊重人的发展,真正把对教职工群众灵魂深处内驱力的激励作为上善管理的境界来追求;在领导作风上,开明民主、亲和友善,胸有五湖四海,眼观上下左右,大度容人、容事、容言,始终致力和谐建设、和谐发展。
  (四)开拓创新的锐气形象。作为以创新为本质特征,以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为根本目标、领跑时代的社会主义大学,其核心领导层毫无疑问必须具有前瞻的战略眼光、超前的理论思维、强烈的拓荒意识、昂扬的创新锐气,必须始终保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强势冲力和旺盛活力,主动积极地应对来自四面八方的竞争和挑战。要提倡勤于思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不断进行领导方式、工作机制、发展模式等的创新,以创新的锐气破解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难题;对认准的事情,要做到敢想敢说、敢闯敢试、敢拼敢上,以创新的锐气抢占高等教育发展的制高点,不断给学校注入生机和活力,给师生、社会以信赖和希望。
  (五)勤学善研的学习形象。关于学识、才干的影响力问题,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培根曾如此断言:“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任何其他力量能在人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重视和加强学习,自觉用先进的理论、丰富的知识来武装自己,是我们党的传统和优势所在。作为高校党委,无疑更应该自觉地致力于建设学习型党委,在加强学习、改进学习中保持先进性,提高领导水平和治校能力。党委每一位成员都应竭力使自己成为读书学习型、探索研究型、总结反思型的领导者,成为学术科研的“专家”、教学教育的“行家”、行政事务的“管家”。要特别强调在高校领导工作实践中读书学习,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书,读高等教育和高校管理知识之书,读与做好岗位工作密切相关的应读之书。通过不懈的读书学习,不断地净化心灵、升华思想、丰富知识、增益涵养,从容迈向“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恩格斯在《论权威》中说:权威是以服从为前提的。在这个意义上,理想的形象真可谓是最具力量的权威,因为她赢的是人心,是一种景仰、崇拜的自然的拥戴服从,亦正所谓人心之所向、大势之所趋。因此,在充满学术权威的高校执政、执掌方向的党委,容当通过形象建设这个支点以全面推进自身建设,建树并不断转换提升自身的形象权威。

  (作者为三明学院评建办副主任、副研究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1粉丝

795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