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科学发展] 五年工作回顾:新时期 新起点 新跨越

[复制链接]
白菜价 发表于 2011-11-12 07: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新余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极不容易、极不平凡、极为重要的五年。这五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状况,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圆满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这五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5年来,全市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5.5%,分别比全国、全省年均增幅高4.3个、2.3个百分点。经济总量由2005年的177.32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631.22亿元,是“十五”末的3.56倍,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5年增长105.1%。新余以占全省2.5%的人口、不到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超过6.7%的经济总量。2010年人均GDP达到55492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6倍,按当年汇率计算,达到8500美元,超过浙江、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加。全市财政总收入由2005年的23.0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0.63亿元,是“十五”末的3.5倍,年均增长28.5%,分别高出全国、全省年均增幅7.2个、7.0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由10.53亿元增加到的49.99亿元,年均增长36.6%。

这五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5年来,新余逐步形成了以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为主体的多元化支柱产业体系。2010年,三大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78.6%。如今的新余已告别“一钢独大”单一产业结构,钢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70.2%下降到2010年48.7%。新能源产业从无到有,已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贡献率达到66.1%。三次产业结构由12.5:55.7:31.8调整为6.0:63.9:30.1,“二三一”产业发展格局更加巩固。工业经济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工业化率由2005年的45.4%提高到2010年的57.1%,5年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6%;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38.8%。所有制结构日趋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05年的35.4%上升到2010年的62.5%,提高27.1个百分点。

这五年,三大需求协调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动力明显增强

5年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由2005年的88.40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658.31亿元,年均增长50.7%,是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增速最快的时期。5年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7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6.5倍。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2005年的46.53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112.64亿元,年均增长19.3%,比“十五”时期年均增幅提高7个百分点。对外贸易跨越发展,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2006年突破5亿美元,2007年突破10亿美元,2008年猛增到41.85亿美元。外贸出口不断取得新突破,2006年突破2亿美元,2007年突破6亿美元,2010年突破20亿美元大关,达到20.13亿美元。外贸进出口额和出口额分别是2005年的20.8倍、47.6倍,年均分别增长83.5%、116.5%。

这五年,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5年来,新余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增加。2010年,全市累计完成城市建设投资70.68亿元,比上年增长46.7%。基础产业快速发展。全市公路里程年末到达数由2005年的3626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4125公里。旅客周转量由5.74亿人公里增加到6.41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2010年达到144.19亿吨公里,年均增长9.7%。“十一五”时期,全市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19.0%。电话交换机总容量由2005年的38.24万门增加到2010年的43.57万门;移动电话用户由35.79万户增加到73.37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由3.53万户增加到11.30万户。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50万吨以上。原煤产量年均增长11.3%;发电量年均增长12.0%。主城区面积由2005年的45平方公里扩大到2010年的6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48.0%提高到61.6%。

这五年,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5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9059元增加到2010年的17358元,年均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840元增加到7477元,年均增长14.3%。城乡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分别增长13.4%和13.8%。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逐步转向发展性和享受性。与2005年比,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了2.9个和7.1个百分点。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5年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4.3万人。城乡就业人数由2005年末的59.8万人增加到2010年末的71.5万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镇医疗和养老保险参保率、资金征缴率、资金社会化发放率均达100%。在全省率先为80岁以上老人发放了高龄补贴;率先实行了农民低保制度;率先对村干部和失地农民实行了养老保险。

这五年,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5年来,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幼儿进园,小学进镇,中学进城”工程,启动了江西省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成功承办了全国首次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新余高专升为本科,填补了我市无本科院校的空白。5年来,全市共建设国家级研发技术平台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个。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由0.97%提高到2.6%;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GDP比重由7%提高到15.3%。文卫体全面发展。2010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由2005年的97.0%提高到99.1%。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卫生技术人员由2005年的3325人增加到2010年的6872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由2899张增加到3391张。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圆满地承办了十二届省运会。

这五年,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5年来,新余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重点项目建设,圆满地完成了万元生产总值能耗5年下降20%的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据初步测算,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由2005年的1.58万吨减少到2010年的1.42万吨,比2005年削减了10.1%;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由5.37万吨减少到4.898万吨,削减8.8%,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减排任务。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7.8%,城镇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5.80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7.52平方米。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仙女湖、孔目江两个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地表水质达Ⅱ类,城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为100%,袁惠渠、袁河地表水质达Ⅲ类,主要河流断面优质水率为100%。

回顾“十一五”,新余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卓著,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新余经济社会新时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站在新起点,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只要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增强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坚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能够加快建成国家新能源科技城、赣西区域中心城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城乡一体化的宏伟奋斗目标。文/刘日东 姚非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粉丝

11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