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到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要“茁壮心灵”。我认为,这种提法简练而意味深长。
0 ?* J" Q8 R) f6 a1 N3 }$ j “茁壮”一词的本意,为健壮、强壮,多形容年轻人、孩子、动植物长得结实。我常常想,什么样的心灵才是茁壮的心灵?用什么方法茁壮心灵? 4 W3 n7 |" F/ U7 j! A
远大的抱负不等于心灵茁壮。楚国诗人屈原因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和“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的清高投身汨罗江,留下千古绝唱。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看,屈原之死无疑具有崇高的象征意义,他决绝的背影如一面猎猎战旗,向污浊、向腐朽、向奸佞、向阴谋宣战,这一战便是两千多年。但是从世俗、从个体的角度看,这是一个人的悲剧。
6 x9 C1 z, A5 M6 C6 e } 过于极端的境遇培育不了茁壮的心灵。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史记》,开创纪传体史学,后人无法超越。这部巨著的催化剂,是耻辱和苦痛。因为公正地为李陵辩护而被处死刑,司马迁选择羞于启齿的宫刑“隐忍苟活”,只为了“草创未就”的文章能够“传之其人,通邑大都”。我相信,司马迁得偿所愿,著成此书后也没有一丝笑容。他爱过、憎过的那个时代、那个君王使他的身体残缺,心灵无法茁壮。 3 c9 ~: J2 c) X
倒是欧阳修,让我看到了“茁壮”的影子。欧阳修是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还是有名的书法家。我以为,欧阳修是真正的大襟怀、大智慧,是现代人所称的“心理健康”的代表。 0 M0 j; X5 w" j7 |9 X2 g7 Q
从他应对挫折的态度来看,欧阳修两次遭贬,不仅没有沉沦,还把被贬的日子过得相当精彩。第一次被贬,是身为皇上“文学侍从”的范仲淹批评刘太后垂帘听政、国礼与家礼不分被降职,欧阳修因替范仲淹辩护被贬至夷陵县,虽然是“可怜胜境当穷塞”,他仍然“须信春风无远近,维舟处处有花开”。第二次被贬,是因为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为滁州太守。在滁州,欧阳修行政宽简、务农节用,受到百姓拥戴。欧阳修同时很享受在滁州的轻松时光,《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记载了欧阳修当时工作、生活的怡然心境。 " r8 p3 G' a4 f* T. _
欧阳修在为文上,也绝没有所谓“文人相轻”的臭毛病,他毫不吝惜对他人的赞美。他赞扬苏洵的应用文章“实有用之言”,赞扬黄校书策论“中于时病而不为空言”,赞扬孔宙碑文简质,赞扬刘敞公文典雅,赞扬谢希深制诰尤得西汉制诰之体。 / R, ]9 _( L' L5 u6 F
在从政上,欧阳修提携后辈,影响、提拔、培养了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等一代名流。 / V0 R [- R# g8 Q7 q' |
无论是在文风形成上还是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欧阳修不是墙头草,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但并没有树敌太多,这在历史上是较为罕见的。
+ Z0 b# n- _0 x2 G+ }; M. K- y% d 欧阳修晚年自称“六一居士”,说他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再加上他一老翁,“是为六一”。他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致仕,卒年65岁。终其一生,不极端、不浓烈、不铿锵,却成就斐然,追随者众多。
" S1 g9 H' W, [2 N; F$ ]7 e3 w% Y$ \ 再回到李鸿忠所说的“茁壮心灵”。他认为,“茁壮心灵是应对竞争、成就事业、获得幸福的重要保证”。言下之意,茁壮心灵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需要,更是个人幸福的需要。这与其说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还不如说是对他们的关心和祝愿。
, p- T3 C$ C& T3 U 幸福是人类的终极目的。只有茁壮心灵,才能幸福一生。欧阳修的处世之道,可为如今的党员领导干部借鉴。
& P3 I4 p6 z$ o7 Y" u5 @6 z
$ q: S$ }' U5 Z' {-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