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问题:
2 u& k) e& u5 H" V& O
q% W1 E3 P% L4 R发文字号中,发文机关代字后面的“发”字是通用的吗?是否还有其他的形式,各种形式有何区别呢?
8 Q( x. A8 u0 b* u, N3 ?
4 b2 D' j+ V( F2 s. _# f# z8 x: b【栾照钧解答】:
- J# l3 n' I9 K
' B% `: j3 r' N* g& d% D 长期以来,发文字号变化多样,至今纷繁复杂、五花八门,而公文著作中的阐释也往往不尽一致。因此,明了其结构规范确有必要。
9 F. s, z. r- b! h, R5 R( r$ n
& F" [0 f1 {8 B# B. l 新《条例》再次明确规定,发文字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发文顺序号组成”(这可以理解为发文字号的“三要素”)。机关代字和年份中间常用的“发”字,既代表发文的意思,又起着联结词的作用。实践中,一般多用“呈”“发”“函”三个字来联结机关代字和年份,分别代表上行文、下行文和平行文(有的用“函”联结并不只代表平行文,而是代表信函格式)。一些较大机关的下行文,即使在同一时期也不一定专门使用一种发文字号。在许多公文中,会看到用“字”联结的情况。这多表现在发文数量较多的大机关的业务主管部门的公文中。对“发”和“字”的使用,目前尚无明确规定。从常用的基本的发文字号来看, “发”一般在机关统发文中使用;“字”一般在机关的部门分类文中使用。鉴于实践中的复杂情况,一些非基本的发文字号是否规范,还有待于实践检验或由国家主管部门进一步明确。可以肯定的是,衔接不当、乱加赘字如“地劳[19××]378号”“内归(××)字第405号”和错用“字”字,如某政府的发文字号“×政字〔2008〕号”以及“发”“字”并用,如“××发字”结构、“×发×字”结构等等,应属于不规范的情形。 " J: R( ^5 f. g, H. M+ {/ n8 d%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