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定远筹谋酝酿“入圈”并以观察员身份列席合肥经济圈六安会议,2012年11月正式加入合肥经济圈,2013年参加经济圈桐城会议并签订一揽子协议,2014年经济圈峰会将在定远举行。定远,在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势下,作为农业大县、资源大县,正在全面加强对接合作,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加快全面融入合肥经济圈进程中,主动作为,借梯登高,借势借力,多路径对接,全方位融入,加快自身发展,实现共融共赢。 以理念等高对接为先导,推进融合发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就没有经济的大发展。要促进定远经济发展,必须强化观念理念真正接轨,才能激发全民支持和参与的热情。开放开明理念,认真学习、研究合肥以及其他市县的先进经验,取人之长,补己所短,为我所用,淡化行政区划意识,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力求在对接中发展、在协作中壮大、在竞争中崛起,尽快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市场主导理念,始终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提高融入合肥经济圈的市场化程度;政府积极搭建平台,搞好引导服务,创造良好条件,营造良好环境。错位发展理念,根据经济圈内各地发展优势、特点以及战略定位、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找准定位,对定远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千方百计做大做强;对合肥的优势产业,积极搞好承接,在服务中发展,加强协作,互惠多赢。循序渐进理念,先规划,后实施;先打基础,后求快进;加强与经济圈内其他市县合作,加快建成生产要素聚集洼地和产业发展竞争高地。积极主动理念,既要认识定远欠发达现实状况,又要看到比较优势以及经济圈内各市县间的互补关系,克服畏难情绪,主动搞好融入,积极承接辐射。借力发展理念,既看到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增强融入自信心,又清醒认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增强对接危机感,切实提高主动性和自觉性,借梯登高,借船出海。互利共赢理念,舍得在优势项目、优势产业上与人合作,互利互惠,融合发展,协作共赢。 以产业互补对接为基础,推进融合发展。产业是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区域一体化的实质是产业结构的整合与产业一体化。定远加入合肥经济圈,关键是分工合作、产业对接。要以政府为推手、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企业为主体,在产业层面上全方位接轨。要按照“资源换产业、项目配资源”的思路,拉长产业链,增强聚集度,提升承接力,以产品联接、市场联接、资本联接为纽带,加入合肥经济圈产业链、价值链和分工体系之中。要通过产业的融入和对接,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惠共赢。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抓优势产业的发展,努力提高产业的空间聚集度。目前,我老秘网县一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两个省级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服装球类、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具备了与经济圈内家电服装、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合作的条件,力争着力打造成为合肥经济圈的盐化工及新材料基地、产业配套基地、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加工基地、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人才劳务输出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以规划一体对接为引领,推进融合发展。要以“对接合作、全面融入”为主线,重点对接合肥“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通过规划来整合、融合、联合要素资源,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实现同城效应,推进资源高效利用,推动定远加快发展。更要明确定位、甘当配角,依托合肥,力促在规划上全面对接,不断强化与合肥及周边市县在规划衔接上对接,着力打造无缝对接之地。 以要素集聚对接为重点,推进融合发展。定远与合肥的长丰、肥东两县和淮南市,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经贸相通,民间往来源源不断、联系紧密。全县有8个乡镇与合肥、淮南接壤,边界近200公里,占县域边界的3/5;常年输入合肥、淮南两市劳动力近10万人;年输入合肥粮食超过25万吨,禽蛋、水产近万吨;日均往来班车120班次、5000多人次。可以说民间交流合作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企业是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的主体。合肥经济圈企业市场化程度高,要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资源整合、联动发展”的原则,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实现合肥企业与定远企业在项目、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上的接轨。鼓励定远的企业主动走出去,投资创业、参与合作,扩大影响、增强竞争力。 以基础设施无缝对接为平台,推进融合发展。优良的基础设施是商品和生产要素顺畅流动的载体,是加入合肥经济圈分工合作的重要平台。根据区域经济流向,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的要求,构筑立体快速基础设施交通网络。充分发挥定远自身优势,坚持“提升公路交通、发展水运物流、规划城际客运”的思路,加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3条省道,实现“二级”公路升“一级”,即S101合蚌路和S311乌曹路改建工程以及S344吴圩—长丰朱巷改建工程。上马两条水陆快速通道,即滁淮高速公路和高塘湖复航工程。对接规划三条专线,即合肥—定远—明光高速专线、定远—合肥机场—六安一级公路、定合城际铁路。由地理的无缝对接转为发展的无缝对接,在双向互动中实现互惠,在广泛合作中实现共赢。 以体制创新对接为动力,推进融合发展。制度决定社会的发展,机制决定事物的运作。区域一体化进程也是制度不断创新的过程,一定意义上说,制度创新是加快发展主要动力,良好的体制机制,可以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释放发展活力和动力。近年来,合肥实施“效能革命”促进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塑造了良好的“大环境”。要学习借鉴合肥先进制度,通过加强体制机制的有效对接和运用,实行“拿来主义”,以实现定远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打造政策“洼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