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福军
' A& i& q2 P" f) k8 P7 _; V
2 p* |( S- S# z" e) K" p$ F2 Y# R2 c. I溜须拍马,阿谀逢迎,看脸色行事,历来为人所不齿。有一则笑话痛快淋漓地揭露和讽刺了有这类毛病的人。
. Q# o/ A6 P9 m7 @7 D. v
8 d/ v$ R ]& e; i( F% X某贵人一时疏忽,控制不好,放了一个响屁。某秀才出口成章,即献《屁颂》一篇:“高竦金臀,弘宣宝气,依稀乎丝竹之音,仿佛乎麝兰之味,吾立下风,不胜馨香之至。”贵人皱皱眉,不无忧虑地说:“吾闻屁者,五谷杂粮之气也。倘无味,岂不反常?”秀才一听,赶紧用手在鼻子旁轻轻扇了几下,欣喜地报告说:“唔,现在闻到点味了!”贵人大喜,当即赏了秀才几两银子。 ! t* T" I. k# @, V3 w
* K0 e* B! I y% v, I; Q% j8 |' }; B! h
不消说,作《屁颂》的秀才是个无耻之徒。如果屁秀才见风使舵,看脸色说话办事只不过是一种穷酸,或者为了讨张贵人的笑脸,或者为了捞几两赏银,倒也罢了;怕的是这号人一旦有权,心术不正,看脸色行事是为了骗取信任,那就要祸国殃民了。 * ? l: a: t7 D. O
Y* S" U/ i, ^3 F' q7 q
春秋时齐国名厨易牙听齐桓公叹了声“天下异味皆尝,但未得食人肉耳”,就残忍地把自己的孩子杀了,煮给桓公吃;齐国大夫竖刁为了进宫伺候桓公,竟自愿受了宫刑;而开方身为卫公子,为了留在桓公身边,连卫国太子的地位都放弃了。这三人媚上谄上,深得桓公信任。但当73岁的桓公生了重病时,他们却趁机造反,桓公惨死在宫中。
; c! J9 M9 i8 d# J" d 6 P# \, `% O0 c
清慈禧太后患病,对前去请安的光绪皇帝说:“病恐不起,俗云“'以人肉煎汤服之便愈'。”说罢,看着光绪默然不语,等待回答。大太监李莲英深谙其妙,便告假退出。几天后西太后询问小太监,才知李莲英“惊卧不起”,原来是"割股肉为太后煎药"所致。自此李莲英更得西太后宠爱。他仰仗皇势,贪污受贿,作恶多端。死时,仅宫中就藏银钱300余万两,大捞特捞了一把。 * g. \4 Y1 ]/ e G
/ o- v8 k0 g- F: V8 s1 s这就告诉人们,对那种媚上谄上,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的人物,一定要特别警惕。对这种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以脸色对脸色,给看脸色行事的人一点颜色看看,让他(她)悔恨当初。 8 j4 Y; Y c ]: e: _ W# v0 y
0 }2 s" v" ^( \9 u3 q# W$ g4 X$ [! y
不妨看看发生在列宁身上的两件事。十月革命胜利后,人民委员会总务处处长邦·布鲁耶维奇违反法令,擅自把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的工资由每月500卢布提到800卢布,结果惹怒了列宁,他写信给布鲁耶维奇,宣布给他“严厉的警告”。1920年列宁50诞辰时,高尔基在《共产国际》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对列宁作了过分的颂扬。列宁对此非常不满,以俄共中央政治局的名义,起草了一份决议草案,指出高尔基文章的错误,要求今后一定要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俄共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了列宁的正确建议。列宁在世时没有搞什么特殊化,也没有形成对他的个人崇拜,正是因为在这样的问题面前,列宁有一张严肃的面孔。如果他面露喜色,欣然受之,恐怕就是另一番情景了。 6 v' ^5 p3 d9 ?: y' J5 W
+ j) ~0 v( c' d0 L- ?2 b
如今买官卖官,要官给官,也是一种脸色的翻版。主要是有卖的,才有买的;有给的,才有要的。如果你不卖,他就买不到;如果你不给,他也就要不到。而下面看脸色,根子在上面给脸色。看脸色尝到了甜头,就会愈发看脸色行事;给脸色者喜欢看脸色者,看脸色者就会日益增多。为何曲意逢迎者大有人在?就是因为相当不少的领导欣赏、喜欢、需要看脸色行事这一套,即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都能拒绝脸色,按政策规定办事,遵纪守法,何愁仕途不廉,党风不正,民风不好? + f1 v. a- ]7 R
+ r' R; ]) G$ Y, N8 G, ?
此文发表在《中国工会财会》2004年第6期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