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要有量的保证
□蓝 波
前不久,参加一次学术研讨会。会上,一位学者说起,他认识的一个副厅级干部一年要读30本书,每本书平均花费20-30小时。也就是说,不到两周时间读完一本书。这位学者说,他听到时感到很惊讶,就问这位领导干部在繁忙的工作和应酬之余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回答是,他讲话、做报告从不用秘书代笔,而又要言之有物,就只能通过读书来补充知识。末了,这位学者不无感慨地说,恐怕现在不少号称专家教授的,一年都未必能读这么多书。
这就让我想起邓小平1950年的一篇讲话,题目叫《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里面专门提出“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上述的这位领导干部,看来是抓住了这一“领导的主要方法”,而且抓得非常有效果,因为他在“拿笔杆”的过程中,由于领导工作的需要,主动地去读书,读到令一位与书本打交道的学者都感慨的程度。
而能够做到“拿笔杆”,归根到底,靠得还是多读书。黄宗羲有一句话,叫做“读书不多无以证斯理之变化”,这句话用在现时,也还成立。一些领导干部和理论工作者,就是因为“读书不多”,所以,不能够深刻认识党在新时期的一系列理论创新。对党的很多包含重大理论意义的主张,只能照抄照搬一些文件式的语言去阐释,自然不可能具备思想上和逻辑上的力量。这也是造成我们很多理论上的宣传不能吸引群众、尤其是知识分子和青年的重要原因。
那么,读书多少为多?比如历史方面的,读完《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应该是不少了,更不用说一部二十四史。但即便二十四史,读完它,似乎不是没有可能。1934年,章太炎在上海各大学教职员联合会的演讲中,说到:“以中国幅员之大,历年之久,不读史书及诸地方志,何能知其梗概?史书文义平易,两三点钟之功,足阅两卷有余,一部二十四史,三千二百三十九卷,日读两卷,一日不脱,四年可了,有志之士,正须以此自勉”。当然,这只是举例,未必就说要读完二十四史,事实上也很难。而是表明,难的事情做到它,“日读两卷”,四年也能一部二十四史。就象上面提到的那位领导干部,一年三十本书,积累下来,几年内也很可观。
最后,还想举一个例子,用来说明,读书多,这个“多”是要有一定数量上的保证的。这个例子更久远些,未必恰当,但对我说的读书要有数量的保证,是直接的证明。这个例子的主人公叫李绂(1673-1750年),清康熙、乾隆年间的一位学者型官员,他曾经这样描述他的读书经历:
“小时看书,日可二十本,字版细密者,犹不下十本;今来馆务(翰林院)分心,余力无几,或一二本而止。七阅月中,看《三国志》、《晋书》、《南北史》及李白、子美、义山、飞卿、子瞻、放翁诗各二遍;尔雅、孝经、仪礼、论、孟诸注疏,史记、前后汉、隋唐书、五代史各一遍;宋、齐、梁、陈、后魏、北齐、后周诸书及宋、辽、金、元史不及一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