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谈论文章写作的时候,我们常常谈到“主题”这一概念。
0 V9 ]+ w8 Q4 K. T) u
& s* o# C+ [3 t+ @8 |* q' m 那么,什么是主题呢?所谓主题,就是文章中反映出来的中心内容和主要倾向。其中,中心内容是指文本所携载的信息内涵,它是比较客观的因素;而主要倾向则指的是文本内容所包含的价值,它因人的看法不同而有差异。当我们要完整地表达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的主题时,需要把“中心内容”和“主要倾向”两个方面都体现出来。例如,我们可以把《红楼梦》的主题表述为:
& Y! d: F" `. e8 b4 C& m7 U: d/ @: Z5 S1 ?2 g
(1)《红楼梦》通过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的大观园贵族生活的描写,(2)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没落、灭亡的历史趋势。* ?5 j. p/ h* a& p$ ?2 a
3 [3 @7 [- {* ?6 B( [7 W
(1)指作品的中心内容。《红楼梦》的中心内容就是写大观园中的贵族生活,其中的主线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这一点,不管什么读者,都是不能否认的。(2)反映的则是作品的“主要倾向”,属于一种价值判断的范畴。这里所说的“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没落、灭亡的历史趋势”,只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此外还有多种多样的说法。这就是鲁迅所说的“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9 n! S& t# z: _8 x3 V/ N4 f: k1 l* Y" v2 H4 G+ r+ ^ f/ n
文章无论篇幅大小,都有着相应的主题。有些长篇作品,涉及的内容多,线索杂,就有所谓“双重主题”、“多重主题”。有些作品的立意比较模糊,主题不明显。但这种现象,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只能说主题隐晦,不能说是“无主题”。因为主题是文章的构成要素,没有主题,就无法写作,无法组织文章的内容。主题意味着确定语言表述的指向。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具有无穷无尽的信息参量。语言的有限性和信息的无限性构成了永恒的矛盾。任何人都无法用有限的语言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说得一览无余。因此,文章一定要有个主题。有了主题,就等于有了“核心”,有了“统帅”,有了“灵魂”。$ J- |# s# L& ~: x9 s! ]
E/ r, R. P& h- B' L% a+ _
我们在确立文章主题的时候,应当把握好下面三方面的问题。
; h' n: d$ f( J$ ?
; g+ z0 l* E& e9 w 一、寻找合适的角度
1 k( \$ L! c" z4 i$ z9 L1 u! J9 z2 l$ r- Q2 Y8 K( L) u
实用文章的主题,来源于现实的材料。文学作品的主题,同样来自生活的暗示。“主题先行”在宏观上是不能成立的。先有认识,有实践,有对象,有材料,然后才能提炼主题。当然,有了对象和材料,写什么样的主题,朝什么方向延展,则需要作者自己去选择。% E/ u. c& g7 R$ i: v: W, C( {) i
. J9 ?5 N8 H* Q6 c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同样一个材料,往往包含着不同的侧面,体现出多维性。我们要根据特定写作的需要和自己的兴趣,找到主题和材料的重合点。我们来看一例:
) X" U, D' k% K8 F9 W0 Q, O
+ M% j5 u; U! `: w* X; e- n: R8 ?; Y报载,某生报考某大公司职员,因榜上无名而跳河自杀,幸而得救。他刚一苏醒,就传来被公司录取的喜讯。原来,该生成绩在前几名,只因工作人员粗心,漏登其名。后经核查,他被录取。当该生兴致勃勃地去公司报道时,经理告诉他:“你已被解聘”。解聘的理由是:此人连一次考试落选的挫折都经受不起,怎能干一番大事呢?
' o3 @0 o( T+ x' d% d
( E3 a5 I# j* h! w# E这一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提炼主题,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成理,都是可以的。比方说:) Z" | [2 }1 E9 p( [0 m
( E# ?' m0 [$ C0 v2 S* }; Q% Z可以论述“要能经得起挫折”的问题。告诫青年人要有胆识和度量,勇于面对挫折,并从挫折中奋起。可以论述“不以一锤定终生”的问题。人是复杂的,可以变化的,具有可塑性。年青人经受不起打击固然是缺陷,但以一次自寻短见就证明他一生定然无所作为,却是有失公正的。提醒人们在用人时,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不要以一点来代替一切。可以论述“粗心大意,害人不浅”的问题。指出公司工作人员的粗心大意,几乎造成了人命事件,阐明认真负责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必须对每一环节的工作进行必要的核查,防止因小的失误酿成大的后果。可以讨论“建立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的问题。这就要指出以“分数”取人的不合理性,强调对人的能力进行多方面的考查,包括面试、笔试、调查、试用等多种形式,不要以一时一事的好恶对人作出不切实际的判断。可以讨论“当代青年如何克服脆弱性”的问题。当代不少家庭的独生子女,经风雨、见世面的机会少,缺乏坚韧的意志,因而提出和讨论克服这类现象的途径、做法。可以提出“要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就是把上面的几种观点综合起来加以论述,指出该生的软弱,公司工作人员的粗心,公司经理说法的片面性,主张人们遇到问题,要全面看待,不能只看一面,不及其余。4 w+ e2 G% m) |
1 i( ]) b1 z* I) }/ p0 N由此可见,一个材料中往往包含了许多不同的侧面、不同的问题,有必要剖析、研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解及特定的写作需要,针对某个问题、某个方面,有重点地加以发挥和阐述。
! j$ L A0 ^ d, m5 _. W2 D' k
/ J* Q" s( _( L3 T- ~' }6 B二、理清表达主题的层次
3 I2 b) L/ t4 v. g* r+ K" N5 g, \) x- h& _5 \
主题混乱,文多意杂,自然不能很好地表达意思。文意混杂的现象,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理清思路而造成的。确立好主题,表现好主题,不仅仅涉及到主题的大小,主题的深浅,主题的新旧,还涉及到对主题的开掘和表现。分清层次,理顺思路,既是对主题自身的开掘,也是对主题意蕴的表现。这里,思路的惯通和有序是一个极重要的问题。不管作者持什么样的观点,但提炼和表现主题都要顺理成章。我们来看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孟尝君是人们心中礼贤下士的君子,而王安石却一反前人之见,写了一篇翻案文章。这篇文章文字不长,但条理十分清晰,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之间形成了环环紧套,逐层深入的关系。第一层,摆出世人的看法,即树立反驳的对象;第二层,一反常人之见,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即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而已;第三层,笔锋一转,从反面论证孟尝君并没有得士;第四层,收束全文,得出结论,说明“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由于层次分明,主题得到了很好的开掘和表达。至于对孟尝君的评价,各有各的看法。: H. ` J( B7 n; a% n J1 L, x
- H7 u I! ]* Y; @7 O( t
倘若我们要以《滥竽充数的启示》为题写一篇文章,那么我们就要思考这个故事对于现实有什么启发,这种思考实际上是在提炼主题了。当我们考察现实的时候,就会发现,滥竽充数的现象在生活中可以说是俯拾即是,多不胜举的。但如果我们的思路不清,所思考的问题杂乱无章,排列不成序列,那么文章也就杂乱无章,形不成集中的突出的主题。如果我们能够根据寓言中的三个人物,以及每个人物所反映出的问题性质,分出三条启示(这只是一种立意的途径),那么所述问题的层次就比较清楚了。% J5 f7 B8 A( T, G8 g# f
2 z1 u. m. x, E0 q, @9 l(1)从南郭先生的所作所为看,他本来不懂,却又要装懂,结果先是害了他人,后是害了自己;
0 Z1 j) |: p: r0 Z# C
' @6 n8 H4 M2 N( S# q1 }(2)从齐宣王的做法看,他不调查研究,不单个考查,搞“大锅饭”式的音乐团,给滥竽充数的人创造了机会;% B; r9 @6 Y$ @4 o1 ?- x0 D- m
! q6 E" o% I8 {% S4 N
(3)从齐涽王的改革措施看,由于具体考查,责任到人,使得滥竽充数的懒汉再也混不下去了。; z. {' d& \4 l# Z
# v! p5 F; F6 p- W% g
这样一来,层次很清楚,启示也比较具体,主题显得既突出,又集中。$ e% O1 }5 U" g% v x# c: D& i$ y
2 G' M4 M, s, D' X
三、根据不同的文体提炼主题
# W: Q: @2 y$ u) Z: f; J+ v& n, f# ?* I6 j) ]
不同文体的主题提炼,往往有着不尽相同的途径,要求我们根据具体文体的具体情况来安排主题。
) b- e0 O+ l E& e3 Q8 b+ M6 N# d ~3 H: e6 a- V2 \
应用性的文章一般都有具体的实在的内容,涉及特定的人、事、情况,有特定意义上的目的、用意和功能。这些具体性、特指性和实用性,受到时空条件的限制,有些要求即时完成,有些要求定时完成,有些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为了特定的目的和功用,应用文的语言义指有着内在的规定性,呈现出确切、平实、清晰的特点。正是如此,应用文的主题,不仅中心内容是客观的,而且基本倾向也是客观的,不允许有歧义产生,不允许有不同的理解。换言之,应用文的主题和内容功能是一体化的。例如,一份请示,其主题就是所请示的问题的集中概括。) D+ r& x% r- T( \8 Q& n! U
X% I3 K2 ?; H- Q# I! b6 |! S& F- x0 K4 E! y1 t! L1 D9 X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主题是重要的。有了主题,材料、结构、语言才有了归宿,形成“万山拥主峰,百川归沧海”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