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进一步拓展明台交流合作探析

[复制链接]
范文轩 发表于 2012-9-2 22: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明台交流合作是闽台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三明市以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和国家级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为平台,发挥“五缘”优势,拓展“六求”作为,积极推进明台经贸、农林、旅游、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就此,本文对如何进一步拓展明台交流提几点看法。
存在困难
  1、从地理区位而言,交通相对滞后,发展相对薄弱。三明是内陆山区,与沿海地区相比,高速公路、快速铁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晚,加强与台湾产业对接和交流合作起步也相对较晚,再加上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明台交流合作的基础相对薄弱、起点相对较低。同时,前几年由于台湾当局的限制,对台交流渠道较少,交流机制、合作机制、对接机制还不够健全,台湾对三明的了解比较有限,来三明旅游、观光或考察投资的台湾人士较少,影响明台交流合作纵深发展。
  2、从合作层次而言,规模总体不大,实力普遍较弱。投资规模总体偏小、层次较低、实力较弱等问题,且大多为种植业、养殖业和产品初级加工项目,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大多数台资农业项目科技含量不高,技术力量不足,运用生物工程技术、现代先进加工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品牌产品不多。此外,科技交流、信息共享、人才培训、营销服务等高层次领域的合作尚未有实质性突破。
  3、从政策环境而言,制约因素较多,企业融资较难。由于各方面原因,各地优惠政策落实难以同步。如,三明市虽设有全国唯一的海峡两岸林业合作实验区,但无法同等享受厦门、福州等国家级台商投资区的税率优惠政策。同时,政策出台还不够配套,台资企业融资比较困难。如,目前台资企业的地面物、厂房、设备等很难作为抵押物向大陆金融机构贷款,申请生产经营性资金难以实现,加上三明市、县两级地方财力有限,对台商的扶持力度弱于沿海发达地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台招商交流合作和现有部分台资企业做大做强。
  4、从配套建设而言,硬件有待完善,软件有待提升。三明地处内陆山区,远离港口、码头,交通运输路径长,大大提高了原材料进口和产品出口运输费用,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影响了企业竞争力。特别是三明境内西北部多数县还未开通高速公路,极大地制约了明台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与沿海发达地市相比,我们的发展理念和服务效率、服务质量、服务水平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几点建议
  1、要明确突破重点。三明与台湾在产业发展、科技研发、旅游合作、文化交流等许多领域都有很大合作空间,重点要进一步发挥三明优势、体现三明特色。比如,在先进制造业方面,重点要研究如何依托全省最大的钢铁产业基地,加强与台湾先进的装备制造业、不锈钢生产等产业的配套衔接,推动上下游产业链的拉长补齐,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在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方面,重点要研究如何促进三明市药用植物的品种优势、基地优势与台湾生物科技优势的互补,加快引进台湾生物产业的龙头企业,带动三明市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的加快发展。在现代服务业方面,要运用台湾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将交通枢纽与商贸、娱乐、休闲、住宅、写字楼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使用效率,最大程度地方便城乡居民。在林业方面,重点要研究如何整合现有的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暨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平台优势,推动与台湾现代林业发展的深度对接,打造全国林业对台合作示范区。在农业方面,重点要研究如何依托国家级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开发建设,通过引进台湾技术、品种与人才,加快发展品牌农业、精致农业、观光农业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全面提升农业发展的档次,增加农业的附加值。在旅游业方面,重点要研究如何进一步把握国内外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积极推动与台湾大型旅游公司、投资机构的合作,进一步加强旅游景点的基础建设和内涵提升,加快完善旅游服务的软硬条件,进一步扩大三明旅游在海峡旅游中的知名度,切实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全面提升三明旅游的整体档次。
  2、要用好合作平台。当前,三明设有“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林博会)”、国家级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海西三明台商投资区等合作平台,要用好这些合作平台,加大先行先试力度,推进明台交流合作上层次、上水平。要全力办好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博览会,创新会展承办机制、办会形式、联办模式,将交流合作领域从林业拓展到其他产业和领域,努力把林博会办成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的综合性平台。要全力推进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建设,建好林产品加工合作区、生物医药开发合作区、森林食品加工合作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合作区、森林生态休闲观光合作区、林业科技开发合作区等“六个合作区”,努力把林业合作实验区建成海峡西岸林业对台交流合作的示范窗口。要全力推进国家级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吸引和支持更多的台湾农民带着资金、良种、技术和管理经验来明投资创业,推进花卉苗木、特色养殖、名优茶果种植等产业区发展,努力把创业园建成台湾先进农业技术的引进消化基地、台湾农民的再创业基地,把农业示范园区建成明台农业交流合作的示范基地、新品种的引进基地、新技术的示范基地、现代管理经验的试验基地。要全力推进海西三明台商投资区规划建设,在重点集中区、重大台资项目引入、重点台湾企业引进上下功夫,把台商投资集中区建成吸引台商投资的集散地、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主阵地、明台经贸交流合作的新平台。此外,要加快推进闽台(永安)文化创意产业园、海峡旅游(泰宁)产业园、客家始祖文化园等县(市、区)重点园区开发建设的先行先试力度,努力在开发模式、管理机制、金融保障、产业规划、项目引进等方面敢于创新、大胆突破,高水平地规划布局、策划项目,努力在先行先试中开创明台合作新局面。
  3、要构建长效机制。重点要建立健全“三项机制”,即:要健全互动交流机制,通过邀请台湾专家、学者、企业家等来明参观考察和组织三明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等赴台考察交流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与台湾各相关行业、各企业集团的沟通往来,形成双向互动沟通交流局面,切实把明台沟通交流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特别要以推进明台客家文化交流为重点,充分利用宁化客家祖地这一资源,办好世界客家祖地祭祖大典、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等活动,加强与台湾客属的联系和沟通;以明台族谱对接、姓氏后裔对接等活动为重点,着手姓氏源流和族谱研究,推动两岸宗教文化交流,联络感情,增进了解,融洽关系,使三明成为台湾同胞来闽寻根谒祖、民俗信仰拜谒、探亲访友的重要区域。要健全互惠合作机制,重点加强明台两地民间组织、行业协会、地方政府之间的联系,探索建立对口合作机构和业务协商机制,形成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长期合作机制。要健全产业对接机制,围绕三明市“十二五”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要求,认真研究台湾产业特点和产业转移趋势,健全完善对台招商项目库,做好明台产业对接招商引资工作。重点要围绕三明冶金及压延、机械与汽车、林产加工、矿产品深加工和生物医药“4+1”产业集群以及农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探索建立行业之间、产业之间、园区之间等方面的对接渠道,加快引进一批与三明产业关联度大、配套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和项目进驻三明台商投资区,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产业对接新格局。
  4、要优化发展环境。投资发展环境是决定台湾企业是否愿意来三明投资的重要因素。要加速推进高速公路、快速铁路、机场建设,为明台交流合作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要加快推进海峡西岸金属材料制品市场、闽西北物流园区、城市物流园区等规划建设,加速实施海峡两岸(三明)农林产品物流中心项目建设,逐步建成连接沿海,联动周边的现代物流繁荣带,为明台交流合作提供有力的物流支撑。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三明交通等硬环境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发展软环境建设,特别要按照“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用好中央和省上的一系列惠台政策,并结合三明实际制定和实施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为台湾投资创业者创造宽松透明的政策环境。要加大市和县(市、区)两级财政对明台合作项目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创新金融信贷服务项目和信贷品种,为台湾投资创业者创造便利互惠的金融环境。要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积极学习借鉴发达地区服务项目、服务发展的经验做法,特别要结合全市“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开展,下大气力改进服务方式,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努力在政务环境建设上形成优势、形成品牌,为台湾投资创业者创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让所有来三明投资、就业、生活的台商都能感到舒心安心。同时,要充分发挥台湾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开设专题、专版等形式,对三明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宣传报道,让台湾民众对三明有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进一步提高三明在台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明台交流合作拓展深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刘 宏
标签:合作拓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4粉丝

298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