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群众希望怎样下基层

[复制链接]
学习啦 发表于 2013-3-4 08:3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干部作风出台了相关规定,并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带头到群众中去,到矛盾多困难大的地方去,听民声、知民情、解民忧。”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到深圳等地视察都是轻车简从,悄无声息的,这种率先垂范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更是各级领导干部理当学习效仿的。
    为进一步推动干部下基层工作深入开展、取得实效,笔者走访了一些基层群众,了解到当前广大群众在这方面的“心声”,他们希望领导干部这样下基层调研或视察。
    “轻车简从”不张扬
    时下,一些领导干部下基层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人还在机关,让下面“好好准备准备”的通知早已下去了,甚至连走访对象见了领导说什么都“排练”好了;有的下基层警车开道,记者拍照,陪同下基层的领导班子一套又一套,路线反复修订,考察检查的方案制定了一套又一套,大小车辆前呼后拥,走起来一大队,坐下来一大片,可谓阵容强大,引起基层干部群众的反感,下基层变味成了“吓基层”。因此,群众特别希望干部下基层能轻车简从,多些微服私访,少点形式主义。
      “关心疾苦”察实情
    一些领导干部下基层时只想到那些经济条件好、交通便利的地方去,不愿到条件艰苦、群众困难多、矛盾多的地方去,不知道群众思什么、想什么、需什么,甚至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简单,缺乏亲和力和感召力,使党群干群关系由“鱼水关系”变成了“油水关系”。干部下基层多往哪里去,不仅仅是工作方法与工作作风问题,更是关系到党的形象和国家前途的政治问题。希望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不要“嫌贫爱富”,多往那些贫困落后、矛盾突出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体验一下民生疾苦,以求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身心同入”有感情
    干部下基层不能只到现场站一站、看一看、问一问,说几句无关痛痒的话,然后拍拍屁股一溜烟地回去了,更不能“隔着玻璃看一看、围着村子转一转、照着稿子念一念”了事,而要“身心同入”,真正沉下来,把准群众的脉搏,摸清基层的实情。如果只注重形式上的“身入”,而没有带着真情实感的“心入”,“深入基层”只会是作秀走过场;如果连“身入”都懒得做,那深入就更是空中楼阁,落实工作双脚就难免踩空,头脑便会发空,问题便会抓空,何谈科学决策、科学发展。
    “常态长效”坚持住
    领导干部要把下基层当做一种追求、一种风尚、一种常态,长期坚持、长效进行,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匆匆而过的“客官”。这就要求广大干部工作上时时与基层相关,处处为基层着想,经常保持与基层党员群众的长效联系与互动,切实构建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并辅以严格的考核和问责机制。唯有如此,才能创造条件让领导干部在基层丰富阅历、锻炼能力,避免下基层沦为“一阵风”、“走过场”。
      “名至实归”得实惠
    干部下基层必须能解决实际问题。必须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群众真正得实惠;否则,就尽量少下、甚至不下。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建立起切实可行的制度,对干部下基层工作做好事先预审把关和事后考核,减少和杜绝不解决问题不办实事的下基层,减少和避免随意性的形式主义的下基层,增强“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带着政策下基层,带着课题下基层,带着问题下基层,带着真情下基层,带着责任下基层,把下基层当成增强宗旨观念的“拉练赛”、提高服务能力的“训练场”,把多为基层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视为最大的政绩,在下基层活动中勇创先进、争当优秀。作者:邹燕秋 来源:学习时报
标签:希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2粉丝

690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