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境界,创新出彩。一篇好文章,重要的标准是义理创新,“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无疑,这种创新出彩,是合乎民众的期盼与时代的召唤,是对社会事物认识的深化,对客观规律的揭示,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破解,是科学新命题的提出,是对真善美的发现与褒扬,对假恶丑的识别与鞭挞,是针砭时弊,匡谬纠错,扬弃超越。决不是扭曲事实,妄想臆说,诡辩忽悠。有创见新意之文,为文明长河贡献了真理的颗粒,被人乐道而传播。特别优秀者则被奉为经典,流芳百世。 文章自古贵创新,创新是高境界,也是必要要求。“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力主文章必须创新,“惟陈言之务去”。祖莹提出:“文章须自出机抒,成一家风骨”。戴复古主张:“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郑板桥尤喜简洁凝练与创新出彩,由衷地赞美:“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创新出彩,可表现在各个方面,如词句、观点、方法、表述、结构、体裁风格、学派、理论体系,等等。“动人春色不须多”。一篇文章创新出彩、形成亮点之处,可能就一两个警句,几十个字;一部著作,做出贡献、被人称道引用的,可能就一两个独到的观点。有了它,就能使文章亮起来,让人开卷获益,爱不释手。如《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腾王阁序》中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阿房宫赋》中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等等。近年来主流媒体和学者的文论中,也出现一些新亮点,为人们喜闻乐道。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金奖银奖,不如群众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最大的忧患是没有忧患意识,最大的问题就是对问题缺乏警觉”;等等。创新出彩宛如闪光的“宝塔尖”,而塔尖则需要坚实的塔基、塔身来支撑。正如谭友夏所说:“一篇之朴,以养一句之灵;一句之灵,能回一篇之朴。” 义理创新大致有四种形式,一是开新域——— 从头说,二是改旧论——— 重新说,三是有发展——— 接着说,四是分取舍——— 扬弃说。文以意为主,意为文之魂。杜牧指出:“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李渔认为:“欲望句之惊人,先求理之服众”;“意新为上,语新次之,字句之新又次之”;“意新、语新,而又字句皆新,是谓诸美皆备”,乃为上乘之作。 二 准确明白是为文的基本境界,生动形象、简洁凝练、质朴自然是较高境界,创新出彩则是更高境界。文章境界的提升,取决于多种因素,诸如文字功底、写作技巧、生活阅历、学养程度、情感状态、性格气质、志向追求,等等。民谚曰: “《文选》烂,秀才半”;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是要博采厚积,夯实基本功。程颐说:“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袁枚说:“一诗千改始心安”,讲的是要反复推敲、修改磨砺。韩愈说他“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郑板桥说他“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讲的是要毕生钻研,锲而不舍。普遍经验证明,“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造之域”。文章高境界的背后是特立独行,是实践的深入、认识的深化、造诣的深厚、追求的坚韧。许多名句名作即是苦难的结晶、生命的羽化。古往今来的好文章,无一不是博采众长而又独辟蹊径,实事求是而又巧于表达,厚积薄发而又千锤百炼,真情实理而又善美兼具。遂有“尽百家之美,以成一人之奇”;“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华章常自改中来”、“十年磨一剑,一剑用百年”等名家经验之谈。陆游作诗近万首,创作经验只有十个字:“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诗外”的“工夫”是什么?笔者认为首要的是理想、信念、精神、责任。没有高尚的人生追求,怎会有血性的文章?心灵如沙漠,笔下不会有绿洲。生活庸碌空虚,文论哪来气象万千?不关心民众的痛痒、民族的进步,怎能撞响时代的大吕黄钟!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