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网络语言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书面语言,使之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立体态势。由于网络语言往往是以中英文夹杂、拼音数字化的形式出现,具有言简意赅、含蓄美妙、形象生动的特点,故而在传递信息和表情达意等方面具有传统的书面语言所不能替代的功用。例如“VG”(很好)、“SG”(帅哥)、“JJ'’(姐姐)、“BF”(男朋友)、“520”(我爱你)、“PMP”(拍马屁)、“MM”“(妹妹)、”“3KS”(谢谢)、“88”(拜拜)。又如“漂亮美眉”(漂亮妹妹)、 “菜鸟”(新手)、“死了”(失败)、“恐龙”(丑女人)、“太平公主”(女人胸部扁平),“洗胃”(喝饮料)等。 对于网络语言这一新生事物,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加以对待。与社会流行语一样,既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排斥,也不可兼收并蓄,统统拿来,应当坚持积极慎重的方针,既要吸取其中的有益成分。又要坚决避免粗制滥用的现象。既然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存在,并业已为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所接受和运用,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对其噤若寒蝉,谈之色变,而应因势利导,尽其所用。不过,由于公文的特殊性,在公文写作过程中,对于网络语言的使用应当慎之又慎,除非用不可的情况以外(如要制定一份有关因特网使用管理方面的法规等),一般不宜使用,以免影响公文语意的准确表达,妨害公文的效用的发挥。更何况在网络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语言垃圾,如“偶像”(呕吐的对象)、“WBD”(王八蛋)、“TMD”(**)、“NND”(奶奶的)、“谢谢你送给我有屎以来最有粪量的礼物”等等,均应让其“物归原处”。 ③不用浮夸的言辞,坚持实事求是。 公文用语应当实事求是,要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不能随意夸大或缩小。同时,对客观事物所作出的评价和结论也要恰切适度,既不能随意“扬善”,也不能无端贬抑或者“隐恶”。但有些公务文书却不是这样,往往“扬善”扬得过头,使用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浮夸性言辞。特别是某些总结和报告文种的写作,无论工作做得好坏,也无论成绩大小,都要毫无例外地写上诸如“领导非常重视,方法得力”、“创历史最高水平”、“取得很大成绩”等等,夸大其辞,读来令人“倒胃口”。可以说,这是当前社会上存在着的一种不正之风在公务文书写作中的反映。当然,我们并不是说类似语句绝对不能使用,而是主张要恰如其分,贴切适度。“成绩”是“较大”、“相当大”还是“很大”,“水平”是“较高”、“相当高”还是“很高”甚至“最高”,对于这些程度副词的使用必须精心审慎,要以事物的实际数量和具体程度为根据,要有个数量概念,不可信手拈来,更不可人为地拔高。 实践中,这种现象不乏其例。某单位写绿化总结,总是写面积大于往年,成活率高于往年,创历史最高纪录。结果有人给算了一下“细账”,照此逻辑推算,就连各家各户的炕头上灶膛里也都长满了树。这显然是脱离实际的浮夸和虚假言辞,与规范的公务文书语言特性和要求格格不入,必须予以清除。 ④努力减少枯燥乏味的套话空话,做到语意实在。 公务文书写作中存在的空话套话是一种历史的流弊,它使公务文书变得拉杂冗长,空洞无物,向来为人们所反对。毛泽东同志在他的著名演说《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把“空话连篇。言之无物”作为党八股的第一大罪状加以声讨,指出:“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可以说,空话套话的存在是当今某些公务文书陷入“长蛇阵”而不能自拔的关键因素。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水分”太大,用很多文字却传达很少的信息,甚至根本不能传达任何信息。或是一些空洞的条条,或是一些枯燥的概念,或是开头“戴帽”,或是结尾“穿靴”,等等,不一而足。例如写总结报告,不论是否必要,都要在开篇写上在××××以来的大好形势下,在×××会议精神鼓舞下,认真贯彻了××××精神,反复学习领会了××××文件。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到××××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了××××的重要意义,从而大大提高了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狠抓了×××,做到××××,取得了××××”等一系列冗辞赘句,以致于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和僵死套路,读来索然寡味,笼统空泛,令人生厌。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