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量体裁衣 胡乔木同志曾告诫机关的同志:“写文章用材料是为了说明观点,文章写出来叫大家看不清楚,就是不鲜明,就是材料与观点没有联系好,每个观点应该接着有事实作证明,不能证明观点的事实不要用。”因此。起草公文一定要学会“量体裁衣”,也就是要切实处理好表达观点与选用材料的关系。对于出思想、出经验的系统性文字材料,不少人感到力不从心,这就需要认真地钻研,努力做到鲜明清楚、纲举目张。学习公文写作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要学习公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公文在取材立意、布局谋篇上都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在文种、格式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和要求一般需要通过熟读公文写作书籍来掌握和了解。二是要学习范文。模仿是学习的重要形式,要根据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选择中央文件、领导讲话、行业文件、单位历史文件,报刊上影响较大的、公认的一些好文章精心研读,用心揣摩其思路及语言风格,细心体会其谋篇布局、形式特征。三是观察体会经验丰富同志的写作过程。学习写作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要认真体会领导同志、有经验同志从立意构思到谋篇布局,从着手起草、反复修改到最终定稿的整个过程,领悟每一个细节。 (五)借梯上楼 巴甫洛夫曾说过:“不管鸟的翅膀怎么完善,它任何时候也不可能不依赖空气飞向天空。事实和资料就是科学家的空气,没有它,你任何时候也不可能起飞;没有它,你的理论就是无用的挣扎。”我国汉代恒宽说“厚其基而求其高”,宋代苏轼说“厚积而薄发”,清代唐甄说“积多则神”。荀子《劝学》篇里面的“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都是知识、材料积累的重要性。对于机关干部来说。要想把文字材料写好,一定要学会“借梯上楼”,善于积累和运用各种资料。第一,善于积累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是公文写作的基础。学习靠积累,积累也是一种学习。公文写作中的积累包括积累构思(文章结构)、公文语言、写作信心和公文素材。构思最难积累,需要有人指点、引领,需要写作者用心分析,需要大量的实践锻炼。把握公文语言是指依据不同的文种使用不同的语言,特别是讲话稿,要根据不同的讲话人和听众确定讲稿的风格,写作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语感。积累写作信心就是指在心理上从刚开始接受写作任务时的诚惶诚恐,逐渐转变为坦然面对、从容不迫。“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材料的积累在公文写作中至关重要,要努力让自己公文素材的“粮仓”丰盈。在这里介绍一下笔者关于公文素材的“四类”积累法。第一类:政治理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法规类材料,特别是与本行业密切相关的理论和政策法规;第二类:本单位现任主要领导及领导班子的工作思路、思想风格,单位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理念,特别注意掌握领导讲话类材料等;第三类:本单位主要业务方面的材料、本行业基本材料和前沿情况;第四类:行内行外、国际国内与业务有关的学习型、启发型材料。第一类材料能帮助作者把握公文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法规,能解决确定公文是否有硬伤的问题;第二类材料主要用来吃透上情,决定公文的目的和用途,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第三类材料主要用来摸清下情,决定公文是否能联系实际,避免出现空话、外行话;第四类材料决定公文能否创新,对于开展以文辅政、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很有帮助。实践证明,有些同志虽然同时调进机关,一开始的基础和条件都差不多,但经过一两年就拉开了距离,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看他是否善于学习和借鉴“它山之石”。法国著名幻想小说家凡尔纳,一生共创作了100多部科学幻想小说,内容几乎遍涉当时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然而,比他的创作本身,似乎更令人惊叹的是,在他死后,人们从他的书房里发现,他亲手整理摘录的各种资料有25000多本。60年代,批判赫鲁晓夫时,新华社发表了九篇评论,在写每一篇评论的过程中,都邀请《人民日报》社国际部的两个老资料员出谋划策,提供资料,由于他们的参与合作,对评论的起草形成起到了“绝对”效果。古今中外,大凡在事业上有成就者,无不与大量积累和运用资料有关。事实上,机关里许多优秀的同志,大都是在善于积累和运用各种资料中,慢慢成长,成熟起来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很多,无非是自我积累,单位、部门、组织提供、调查研究、查阅文电和个别了解等,什么方法好,就用什么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只要能够把你所需要的资料搜集到手,就达到了目的。当然,搜集资料要遵守有关保密规定,不能发生失泄密问题。第二,运用资料。积累资料是为了利用资料,如何用好资料大有学问。一是要认真学习资料。在剪贴资料时,要自己动手,不要让别人代劳,做到边剪贴边过目;对搜集到的资料,要经常熟悉,仔细翻阅,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理解、消化;对重要的思想、观点、事例做上记号,有启发意义或直接能用的还要记在脑子里,认真思考,反复领会。这样做的目的是消化资料内容,做到温故而知新。通过消化吸收,一方面可以将资料真正变成一种有用的信息,记忆在头脑中的一定位置,需要的时候就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可以学习其中的思想观点,掌握其中的写作技巧,体会其中的思想境界,从中汲取营养。二是要精心选择资料。要根据公文内容的需要选择资料,选出最有典型意义、最能说明问题资料。为便于使用,筛选出来的资料还要加以分类,把入选的资料按照公文内容表述要求,分门别类梳理排队。同时,对一些有联系但又不能直接用的,要进行粗加工;对一些重要的观点、表述和名人名言等,要认真查找出处;对一些重要的事实和数字,要加以核实整理,确保准确无误。三是要用活用好资料。常见到这种现象,有的人没有资料写不了材料,有了资料又跳不出资料,这抄抄,那贴贴,搞出来的东西千孔一面,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这实际上是没有用好资料。任何资料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只能用于开启思想的门,一般不要搞“拿来主义”。用资料既要广纳博采,又要超越常规。写材料时,要敢于丢掉资料,站在理解资料的基础上去写;或者把资料作为比较、鉴别的参照系,取其当中的成功和高明之处;还可以选择资料中的弱点甚至败笔作为“反面镜子”进行对照,看看差在如里,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不到位,由此寻求突破。只有这样,才会产生比原资料更新的思想飞跃,才会写出超越资料本身的高质量材料。如果起草的文字材料,能够源于资料,而又高于资料,就达到了积累和运用资料的新境界。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