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交叉嫁接 当今社会处在信息时代,各种学科发展很快,边缘学科、新兴学科相互联系,相互交叉渗透。吸收多种信息,利用多种学科知识,为研究课题、制定政策措施服务,为我所用,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比如在起草领导讲话、调研报告等材料时,完全可以借助嫁接这种思考问题的思路,大胆地将管理学、心理学、人才学、系统论、协同论等纳入你的写作视野,努力在结合部处做文章、下工夫,通过嫁接,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就能使材料增色、添彩不少,收到特别理想的写作效果。 (九)妙于用语 语言用得妙,可以使文章趣味盎然,富有吸引力;可以使文章意义深刻,富有说服力和生命力。公文语言用得妙,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即“一短”、“两通”、“三美” 、“妙用修辞”。“一短”。就是句子要短。短句结构简单,节奏明快,利于表达。句子长了,不仅自己说不清、道不明,而且还容易让人产生歧义。“两通”。一是通俗。讲话要使听讲的人听清楚、听明白,语言就要通俗易懂,力求口语化,尽可能少用那些生僻怪异、晦涩难懂的词语和术语。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民生问题时,许多语言非常朴实感人,比如“要让孩子们上好学”,等等。二是通顺。即文字通顺,语言通达,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赏心入耳。要做到这“两通”,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写着读”、“读着写”,即边写边读,边读边写,如果读起来拗口、听起来别扭,即使从文理上能讲得通也要修改。要做到通俗易懂,首先要做到通俗易读。讲话语言的形式美有很多,这里着重谈整齐美、参差美、雄浑美等三种。整齐美。整齐的公文语言,匀称美观,和谐悦耳,读起是一种享受。参差美。整齐是美,参差不齐,有时也是一种美。长词、短词相互结合,长句、短句错落有致,仔细品味,美不胜收。如果都是不长不短的句子,难免显得平淡无味。雄壮美。起草领导讲话、特别是动员报告时,要尽可能使用一些雄壮有力、气势磅礴的语言,以达到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效果。“妙用修辞”。适当运用排比、对偶、递进、借代、反复等修辞方式。在反映内容的同时能够产生一种美感,激发一种情趣,增强公文表达效果,吸引读者去深刻领会文章的内容,从而达到“言之有文”、“行之更远”的境界。 (十)精雕细刻 常言道:“文章不妨千遍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是为我们所熟悉和乐道的。再如王安石《泊船瓜州》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是经过十多次改动才定下来的。初写为“到”,复之为“过”,继之为“入”,又改为“满”,最后才定为“绿”。贾岛把“僧推月下门”,改为“僧敲月下门”的佳话,更为大家所熟知。公文的修改重点要把握好四个环节:一要修改文字,改正语病,削尽冗赘;二要修改内容,删繁就简,突出重点;三要注意政策界限是否准确,措施办法是否切实有力;四要注意行文是否得体。文稿修改的主要方式无非三种:自己改,这是对写作者的起码要求;请别人改,这是公文写作的必要程序;集体改,这是出手重要文章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修改文章不仅要从大的方面入手,而且每个标点符号也要一一认真审核。下面这个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标点符号的重要性。古时候有个秀才要去一个吝啬、刻薄的财主家当家庭教师。去时他先和财主签了个契约,文曰:“无鸡鸭可也无鱼肉可也唯蔬菜不可少分文不取。”财主见了十分欢喜,认为这个秀才既不要钱,又不吃鸡鸭鱼肉,只要蔬菜下饭,很合算。过了三天,秀才提出抗议,说财主不按合同办事,财主当众理直气壮地亮出契约,秀才便对着众人一面读,一面点上标点:“无鸡,鸭可也;无鱼,肉可也;唯蔬菜不可。少分文不取。”弄得财主瞠目结舌,无言以对。这说明即使是标点符号,也需要精心对待,绝不可粗心大意。 古今中外大凡文章写得好的人,都会在修改上下功夫。平时我们常说的修改是在文章写成之后,其实在写作之前,对于立意布局的反复推敲,对于写作提纲的再三斟酌,都带有修改的性质。因此,从起草以前到写完以后,从内容到形式,始终注重反复推敲、充分修改、精心核对,显得尤为重要。 三、几种常用文体的写作要点 公文写作格式化的部分一般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但每种文体都有特定的作用,因而也就有不同的要求。总的来说,写作没有一成不变的成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各类文体间的不同,主要是表达方式的不同,从内容来说,还是有机联系的。因此,不能用割裂的观点来看公文写作。下面,就日常工作中遇到较多而又相对灵活的几种常用文体,谈谈写作要点。 (一)领导讲话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