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政务信息与政府宣传工作的联系与区别? 政务信息与政府宣传工作都具有宣传功能,通过文字、音像等载体表达某种意图观念以影响受众,且可互相转化。如整合政务信息资源,注重同一题材的多层面开发,可以为宣传工作提供素材。 但是,两者也存在明显区别: (1)功能作用。政务信息的主要作用是服务领导决策,宣传只是“副产品”;而政府宣传工作的宗旨是加强舆论引导,促进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联系。 (2)采编内容。政务信息侧重反馈政府工作进展情况、存在问题以及相关对策建议等;而政府宣传工作侧重报道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呼声,传达党和政府解决人民群众所提出问题的政策措施。 (3)受众对象。政务信息侧重于主要定位于相关系统内的沟通反馈;而政府宣传工作主要面向社会大众。 (4)媒介载体。前者是政府部门各类政务信息刊物以及音像介质,后者则包括政府部门宣传刊物、各类新闻媒体等。 9、信息员应如何做好政务信息工作? (1)勤奋学习。一方面,要强化政策理论学习,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本系统阶段性工作重点,提高宏观分析理论素养;另一方面,要强化业务知识的学习,掌握业务工作基本知识和发展趋势,提高信息价值的判断能力,并且要多看、多写、多练,逐步提高政务信息写作水平。 (2)善于思考。信息工作主要是服务领导决策。要善于从全局把握信息写作方向,勤观察、勤钻研、勤思考,力求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写得好,做到精益求精,多为领导提供一些有决策参考价值的高质量信息。 (3) 沟通合作。信息工作不只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需要单位全体工作人员相互支持,通力合作,协作配合。信息员应注重加强其他同事的交流沟通,了解部门工作进展情况,确定信息报送线索;同时多向同事请教,共同修改完善信息内容,提高信息写作质量。 10、政务信息工作应建立哪些制度? 政务信息工作若需高效顺利开展,就必须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工作制度,调动各方参与政务信息写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政务信息质量。回顾多年来从省厅政务信息工作的实践,重点应健全以下工作制度: (1)定期通报制度。对各部门信息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定期进行通报,增强各单位和信息员的信息报送意识。 (2)考核奖励制度。制定《政务信息考核办法》,对年度目标任务完成较好的部门和个人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鼓励提高各单位和信息员工作的积极性。 (3)主动约稿制度。明确阶段性信息写作重点,提高信息报送的针对性。 (4)交流培训制度。定期不定期组织各部门信息员座谈会,交流信息工作体会,探讨做好信息工作的方法;并通过开展培训讲座的方式,提高信息员信息写作水平。 二、民政政务信息写作 11、什么是民政政务信息? 民政政务信息主要指运行于民政系统内的政务信息,其主要任务是集中反映民政事业发展的重要进展情况、经验成效及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为民政系统乃至党政领导掌握全局、了解情况和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服务。 12、民政政务信息的主要特点? 民政政务信息与其他政务信息相比,具有素材来源点多、内容涉及面广的特点,其主要原因在于工作的多元性。因而民政政务信息采集报送有其独特优势,即可以围绕各类民政业务,分别收集信息素材,开展信息编写报送工作。 13、民政政务信息的素材收集渠道有哪些? 信息素材收集是信息处理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是做好民政政务信息工作的基础。收集信息素材必须开阔视野、广泛涉猎。凡是对民政工作有启迪和推动作用的,包括各种数据分析、情况反映及经验做法的信息素材,都应当及时、准确、系统地收集。信息收集的主要渠道有: (1)从工作总结中发现信息。各单位和内部业务部门工作总结是阶段性工作进展汇总,是工作信息的聚集,且定期形成,其内容一般会围绕本单位、本部门的重点工作,动态反映工作进展情况。信息工作者可有效利用各类工作总结,收集信息编写素材。 (2)从部门文件中采集信息。部门文件具有政策性强、权威性高的特点,对某项工作通常会有系统全面的阐述。通过采编文件类信息,可及时向党委、政府报告上级民政部门工作部署,了解相关部门动态,向下传达上级部门有关精神和重点工作部署,因而可以成为政务信息采集的来源。部门文件包括上级民政部门文件、本单位文件、基层民政部门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文件。 (3)从领导讲话中捕捉信息。领导讲话集中反映了本级部门的工作部署,对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也便于上级部门了解掌握基层部门的工作动态。因此,可以通过各类会议、领导调研活动收集领导讲话,整理编发信息。 (4)从调研报告中挖掘信息。与部门调研活动紧密结合,采取定期综合、专题综合和积累汇总的方法,将调研的大量基础材料,化浅为深,集零为整,形成专题式、综合性信息。与其他信息收集渠道相比,此类信息具有更强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决策参考价值。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