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就当前语文教学的“症结”谈读书

摘要: 积我半生学语文、用语文、教语文、研究语文教学的体会,我越来越坚定这样一个信念:语文课就是读书课。中小学语文课的要义就是教青少年学生学会读书。语文课一抓读书,读写听说就全都有了着落;语文课不重视读书,读 ...
文稿修改演播室


就当前语文教学的症结谈读书(连载五)

 

解决了读什么、读多少的问题,接着而来的就是书从哪里来的问题。

书从哪里来?解决的途径有四:校供;募捐;自买;交换阅读……

校供,说起来很悲哀。很多校长和老师(包括部分语文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读书对青少年成长头等重要的意义,因而十分不重视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建设。据我所知,地级市及以下学校(包括省市重点或国家示范高中),情况一点也不容乐观。这里的书很旧,量很少,其间充满盗印或粗制滥造的图书和复习考试资料。经费不足、开放时间短和“门难进,脸难看”的情况同样严重。只有不多的校长和老师办学和教学,十分借重图书馆和阅览室,非常难能可贵,也是未来理想学校发展和建设的方向。

募捐,是我一直向往的为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青少年解决没书读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无奈,手头没有行政资源;如果能由国家和地方妇联、共青团及其他组织共同发起,像办“希望工程”学校那样,这件事仍然大有可为。

剩下的就是教书人和读书人自救二途了。自买,经济能力有限,如果能配上教师出面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交换阅读,锦上添花,规模和效益会相当不错。试想,以一个班50人计,一人购买一本书,互不重复,就有机会读到50本书了。每个学期购买一本书,三年六个学期就有三百册书可供选择阅读了。这可能是目前在财力和读物欠缺的地方,解决青少年学生没书读问题的最好“脱贫”办法。

哪来时间读书,也是当下中国中小学生尤其是中学生面临的突出问题。我向大家支三招。

第一招,开设专门的读书课。中小学生尤其是非毕业班学生,语文教师可以考虑每周拿出12节语文课作为读书课。最初,语文老师可能不舍得时间,以为这太奢侈或浪费时间了,时间一长,学生尝到甜头,爱读书、会读书了,语文课也好上了,学生听说读写的效率提高了,老师可能就会觉得这值!语文课开设专门的读书课,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有学校或老师实践,至今仍有坚持这样做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教师正确的课程理念、教学设计、引导、指导与坚持不懈。在此,推荐大家去了解山东高密一中“语文实验室计划”的做法,很多问题就不用我在这里饶舌了。

第二招,利用边角余料时间,“每天阅读15分钟”。这意味着一周读半本书,一月读两本书,一年读20本书,三年读60本书。以每本书20万字计,三年共读1200万字。这是由杭州大关中学余欢老师所创立的,所以我称之为“余欢法”。其方法效果如何,有兴趣的读者可自去检索评价。

第三招,阅读手册管理法。浙江桐乡高级中学严僮伦老师设计专用课外阅读笔记本指导课外阅读。多所学校试点结果:一学期初高中生平均阅读超100万字,最高一人达710万字。六个学期逾600万字,分别为国家新课程标准的2.3倍(初中)和4倍(高中)。我称之为“严僮伦法”。

    在当下人人都喊没有时间读书的情况下,对于我们的语文课和语文老师来说,“余欢法”(引导)+“严僮伦法”(约束)=解决读书时间问题的最好方法。

有效的阅读,还有个读书的方法和兴趣问题。

许多家长和老师感叹:为什么我的孩子和学生没有读书的兴趣?问题主要出在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小到什么时候?小到35岁前爱听睡前故事的时候!35岁前的儿童为什么爱听睡前故事?刚刚学会走路说话的儿童,为什么爱冒险,爱问“为什么”?那不就是“阅读”——跟成年人、生活环境或自然的对话吗?这个热情和兴趣如果能够得到正确引导和满足,这孩子将来没有不爱读书的。诚如研究所说,一个孩子如果能在12岁前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以后就好教了。

阅读兴趣的发展大致是这样的:学龄前:奠基;小学:发展与巩固;初中:升华与转折;高中:成熟与稳定。在影响阅读兴趣形成的诸多因素中,诸如年龄、环境、读物、引导方式等等,环境和引导方式具有决定性作用。譬如家有藏书,周围或身边的人都爱读书,或者常常跟他一起买书,读书,这就是一个理想的读书环境。

     读书兴趣的养成,也要注意区分两种阅读:功利阅读与消遣性阅读;他主阅读与自主阅读。家长或老师,完全不准许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致读书,也是不利于兴趣养成的,因为你剥夺了他的自由,这件原本是心灵的自由选择的愉悦的对话活动(读书),变成了一件不愉快、不自由的活动,久而久之他便失去了兴趣。怎样处理二者的关系也是一门教育的艺术。

读书的方法分精读、略读(速读、跳读、摘读)、诵读、背诵、摘抄、写读书心得体会等等。家长和教师受成年人的阅读风格影响,一说到读书,就要求青少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让很多人做不到,久而久之一烦,就视读书为畏途。其实,这里有个认知风格差异问题。青少年阅读以涉猎——浅、多、快为主要特征,深入细致的分析理解是他们的短板。他们常常不是知道了一点就知道很多的(举一反三,演绎法),而是知道了很多才知道一点的(闻十知一,归纳法);前者是他们知识和阅历丰富、抽象思维充分发展起来以后才做得到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他们阅读的时候,课内课外有个分工:课内以精读训练为主,包括训练他们掌握各种读书方法,一点也不含糊;课外以略读为主,也要求他们应用课内所教的各种读书方法,但不作硬性规定。现在和将来区别对待:相对于成年以后的精研细读和长篇大论,现在可只要求他们广泛地浏览泛读,对某些经典文章作品或精彩词句文段,可要求诵读、背诵、摘抄或做些语录式、语丝体的读书笔记。(未完待续)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3-4-6 09:42
  • 4
    粉丝
  • 1309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