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题大做 小题大做是说文章选题。选题很重要,选好题目,文章成功一半。 初学写作者写大题目往往不容易成功,因为大题目涉及内容广泛,不大容易把握。比较好的办法是小题大做。 小题大做不是抓住鸡毛蒜皮无限夸大上纲,而是把题目范围定得小一些。这样做,分析容易细致深入。 大题小做也有成功的,这要求具备很广博的知识和很高的概括能力,一般人很难做到。我举两个例子: 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是毛泽东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是毛泽东撰文、周恩来手书的碑文,碑文总共114个字,分三段,每段只有一句话: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这里三个一句话的排比句式,很准确地概括了中国近代史几个大的阶段,三句话的结尾都是“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很切合碑文的要求,是一篇好文章。 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是1927年在广州的一次演讲。这样大的论文题目,鲁迅没有摆开架势,时代背景,一、二、三、四,而是根据史书和《世说新语》之类著作的记载,讲许多故事,通过对一些重要人物的评价,说明魏晋时代的政治和社会风气,以及政治、社会风气和文学流派的关系,具体生动,比看抽象的论文印象深刻得多。在这篇演讲里,鲁迅把汉末魏初的文章风格,概括为“清峻”——简约严明和“通脱”——随意或随便。这个时期的文风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文章写作者知道的,应该比写进文章的东西更多,这样写起来会轻松自如,绰有余裕。如果自己不懂得那么多,硬着头皮写大题目,会感到吃力,甚至给人以声嘶力竭的印象。 我一向主张初学写作者,特别是从事研究工作的青年人,要小题大做。这样有助于找准聚焦点,对某个具体问题作深入研究,把道理说透彻。没有对于所讨论问题的深刻认识,没有对于全局的把握,写大的题目容易陷入空泛,大而无当,你说的别人都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你没有说。 四、粗枝大叶 粗枝大叶只是个比喻,古时用来形容汉代文章的粗犷大气,与六朝文的华丽细腻相区别。 粗枝大叶,当然绝不是说,写文章可以粗心大意,文章可以有疏忽和漏洞;而是说,要注重大的轮廓和脉络。要先把文章大的结构和布局搞清楚,把文章大的框架立住。就像一座房子,四梁八柱立住了,才坚固而牢靠。或像一个人坐在一个很结实的四条腿大椅子上,就显得大气而稳当。文章有不同的风格,不论是清峻还是通脱,是豪放还是婉约,框架都要立得稳,才能站得住。当然,这种框架构思,不一定形诸文字,也可以只是个腹稿。框架定好了,才能够提纲挈领,观点和材料的组织才会有中心,写起来才不致“节外生枝”。框架立不住,观点和材料的取舍就会无所依据,就不会有逻辑和条理,甚至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纲举目张的说法,用在文章写作上是合适的。 文章框架设计的过程,也是初步分析归纳和理顺思路的过程。文章主题从几个方面展开分析,每个方面有哪些内容,按照内在的逻辑关系,粗线条地摆布停当,文章大的轮廓和脉络也就有了;什么地方是需要弥补和加强的薄弱环节,也就大体清楚了。最初确定的框架,只能是粗线条的,写作过程中修改补充和局部改变是难免的,但事先的缜密思虑可以防止中途全盘推倒重来。 粗枝大叶,注重大的轮廓和脉络,不是不注意细节和交代事实。该说明的事实还是要交代清楚,不要省那几个字。有的文章,讲了一大篇道理,读完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不要以为自己知道的读者都知道,中国人知道的外国人一定知道。用简明的语言把事情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并不容易,有时候比发议论还难,说得多又容易啰唆。叙事是写文章的基本训练,中学生写作文都是从记叙文开始的。中国古代小说很注重交代事情和人物的来龙去脉,三言两语,清清楚楚。理论文章和调研报告,可以从古典小说借鉴简要交代事情经过的做法。有的大块文章,开始头绪比较多,有的线索在讲述过程中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像《三国演义》中的徐庶,其实是可以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事方法交代清楚的,只要细心,并不困难。 五、标新立异 文贵创新。“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戴复古)创新就是标新立异。随人脚后,人云亦云,不可能创新。 谈判要有妥协,与人相处要寻求共同点,都是求同而存异。与此相反,搞研究,写文章,要存同而求异,研究性的文章尤其如此。如果讲一样的话,复印散发就可以了,何必再写。网络上有各类文章的标准版本,满足官样文章的需要,一个程式,八股腔调,套话连篇,不可能有新鲜创造。曹雪芹所批评的“千部一腔,千人―面”,是文章大忌。古人说:“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欧阳询《艺文类聚》二十五引梁简文帝萧纲语)所谓“放荡”,就是要放得开,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是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要有新鲜的见解,也要追求不同于别人的更好的表达方式,形成自己的文章风格。即使同样的主题,同样的题材和体裁,在表现形式和语言上也要追求“新”和“异”。毛泽东的文章,鲁迅的文章,即使不署名,细心的读者也能辨认出是谁写的。同样的题目,不论是论文、散文还是诗歌,不同的作者可以写出不同的文章,而且各具特色。 标新立异的根据,是基于现实生活的生动活泼的创造,是对中外优秀思想文化遗产的继承,而不是无根据地说些惊世骇俗的大话,用片面性、绝对化的言词哗众取宠。郑板桥题书斋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是他的艺术追求,也是文章之道。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说锤炼语言要下功夫,不是追求怪诞。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