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写作要“三好” 首先,拟好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窗口”,往往有着指明文章主题、揭示文章内容、限定文章范围、辨清文章体裁、表达文章思想及“提神醒脑”、“吸人眼球”等作用。“题好一半文”。从文稿起草的角度来讲,标题有大标题和小标题之分,大标题当然是指文稿的总标题,也称“题目”,小标题则是文中的分章眉目,它们都对文稿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等作用。一般而言,拟好这些标题的关键点在于“三扣”:即扣紧主题、扣紧材料、扣紧重心,同时注重表述的简洁、对仗与新颖,这样拟出的标题才能引人入胜,使通篇文稿眉目清晰、脉络清楚、详略得当。 其次,备好“料”。古今中外,无论是从事文学创作,还是文章写作,素材(情况、数据、文字材料、图表等参考资料)的收集与准备都是不可或缺的。应用文写作与文学创作的显著区别即在于它不可能完全依赖作者的生活阅历与感情积淀,更不容许出现“虚构”、“想象”、“夸张”、“臆造”等成分,其写作过程无论是挖掘主题、亮明观点、阐明要义、提炼素材等,都必须以事实、事例或数据为依据,以“真实、准确、客观、实在”为准绳,并做到把上级的有关政策或决策部署精神与当地实际相结合,这样,才富有现实意义。因此在文稿起草前,各种写作素材和参考资料准备得如何,直接影响到文稿起草的质量和效率。我个人的深切体会是,机关综合文稿所谓之“难”,难就难在对各种情况资料的调查、研究、收集、分析、提炼等的准备上。但这却又是文稿起草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环节,必须认真予以对待;而只要超越了这一“难度”,充分占有了情况材料,那么文稿起草“难”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从事文字工作的同志,一定要重视对材料的准备与研究工作,做到越充分越详尽越好。 第三,列好纲。提纲好比是人体的“骨骼”、房屋的“框架”、运行的“航线”、指向的“路标”和规划设计的“蓝本”,对文稿起草起着规范、引领、提示和备忘等作用,有了一张这样的“蓝本”,只要按科学的方法去“施工”、“备料”、“填补”和“装修”等就可以了。列提纲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实际工作中我感到最大的好处有四:一是有利于事前修改,即在文稿动笔起草前,根据所掌握的相关情况和信息,及时对提纲进行调整和修正,使其更靠近领导意图或相关要求,能有效升华文稿的主题思想,提升文稿的质量档次,避免出现被“推倒重来”的危险;二是有利于事中收集和统合各种情况资料,现实工作中,各种情况总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写作时你也不可能一次性把材料准备完整,尤其是大型综合性材料准备工作更是如此,如果事前准备了详细的提纲,让相关人员或单位去按纲“备料”,就能较好地解决许多中间环节等麻烦问题;三是有利于提高文稿起草质量,使文稿达到提纲挈领、思路清晰、脉络清楚、详略得当、有条不紊的目的;四是有利于实际运用,有时候因为时间伧促或情况紧急,拟一份简明扼要的提纲,再加上几份配套的数据和“背景”材料,就可供给领导作为“应急”使用,或衍生为一篇生动的文稿,可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许多“燃眉之急”问题,既管用,又实用,何乐而不为? 提高文稿创新性的几点体会 “笔墨当随时代,为文常思创新。”创新是文稿写作的灵魂,是文稿写作的一种境界、追求和需要,也是文字工作者的不竭追求和动力。实践证明,文稿创新,离不开思维的创新、观点的创新、内容的创新和文字的创新。没有思维创新,文稿就没有深度,就不能启发人;没有观点的创新,文稿就没有新意,就不能引导人;没有内容的创新,文稿就没有活力,就不能感召人;没有文字的创新,文稿就没有文采,就不能吸引人。文稿的创新需要较深的理论功底、较高的思想水平、较宽的学识修养、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较好的文字基础作底蕴,同时离不开加强学习、深入思考和调查研究等层面。文稿的创新过程,实质上也是写作者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过程。笔者曾在政府机关和职能部门办公室从事多年的综合文稿起草工作,深深体会到,要把握和提高综合文稿的创新性,至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上下功夫。 一、贯彻上级的决策部署,要善于在结合本地实际上下功夫。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及上级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我们为党委政府或机关单位起草文稿的基本理论依据和现实工作要求。我们在写作文稿的时候,必须根据上级的政策理论和决策部署精神,结合当前实际,立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点及其优劣势、长短处,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研究、辩证思考,才能找准上级政策与本地实际的最佳结合点,才能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意义的工作思路、目标、重点和具体措施,最终达到推动实际工作的目的。可以说,坚持将上级的精神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是为党委政府及机关单位起草文稿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而两者有机“结合”的过程,就是一种认识不断深化和思维不断升华的创新创造过程;偏离了这一点,文稿起草工作也就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 二、体现领导的工作意图,要善于在科学化、系统性和“拾遗补缺”上下功夫。综合文稿起草,的确是人们所说的“应时为文,奉命写作”,必须做到“唯领导意图”是瞻。因此,全面、准确地体现领导意图,是文稿起草的基础、前提和根本“站立点”。但是,这种被动的“应时为文,奉命写作”,却又需要我们主动地去做,也就是需要一种探求创新创意的精神和创造性劳动的态度。因为在许多情况下,领导所授的意图不可能表露和体现得那么完整和明确。有时候,领导只是提出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去做深入的调查研究;有时候,领导只是提出一个观点,需要我们对立论的根据和内涵进行系统全面的阐述;有时候,领导只是讲个大致的思路,需要我们去延伸和拓展;有时候,领导的想法还不成熟、不系统、不具体,甚至只是一些片言只语的“意见”,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思考、补充、修正、细化和完善等“拾遗补缺”工作,才能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和明晰化。这种文稿起草过程中对领导提出的问题、观点、思路、意见、设想等进行“研究”、“阐述”、“延伸”、“拓展”以及各种“拾遗补缺”的系列过程,就是一种思想、思维和理念不断创新的过程;也只有通过文稿起草者不断地开展创新性思考、创造性劳动,才能使领导的意图和观点依据更充分、思路更完整、内涵更丰富、对策更科学、措施更有力。 三、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善于在典型性、代表性、针对性上下功夫。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挖掘基层一线的许多经验做法,是我们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指导实践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起草文稿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要把群众在实践中的成功探索和创造性经验上升为指导全局的方针,需要我们进行正确的分析综合、深入的理性思考和科学的概括总结。也就是在材料的选择上,要在典型性、代表性、针对性上下功夫;在运用上,要做到“点”(点上的经验)与“面”(面上的情况)、“上”(上级的方针政策)与“下”(基层的实际)、“内”(内在的规律)与“外”(外部的客观条件)等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只有通过我们反复不断的分析综合、理性思考和总结概括之后,才能对群众的实践有科学深刻的认识,使典型材料既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并最终达到指导实际工作的目的。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