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吸收部门的工作意见,要善于在理性思考、统筹兼顾、指导全局上下功夫。无论是地方党委和政府,还是部门或单位的工作,总是牵涉到方方面面。一般来说,我们在起草文稿前和初稿形成后,都要请有关部门提供材料或提出意见;有些专题性文稿甚至常常是由部门代拟后送到办公室来加工、修改的。部分重要文稿还需要做反复的修改和意见征求等工作。因此在文稿起草中如何对待部门提出的工作意见,是需要很好把握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实践工作中,个人感到比较深的体会是要掌握好“三个度”:一是要提升高度,即要从全局和理论的高度来把握部门提出的工作意见;二是要选准角度,即要根据综合文稿所具有的原则性、指导性的特点来把握部门提出的意见;三是要掌握尺度,即要以系统论的观点和辩证的方法来把握部门提出的工作意见。但无论是什么“度”,把握这个问题,也仍然离不开理念创新和开拓思维的能力。 五、融入自己的观点方法,要善于在把握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上下功夫。“文以载道。”道,就是道理,就是文章的思想和内容。虽然文稿写作有别于文章写作与文学创作,但它们之间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文稿写作中,将自己多年来在学习、工作等积累所得以及专项调查研究过程中形成的认识、所得出的结论等等,融入到文稿之中,这是文稿写作的一条客观规律,也是一种必然要求,是我们当参谋、出主意的一个重要途径。做到“文以载道”,就要求文稿起草者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状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敢于打破思维定式的旧框框和人云亦云的老套套,把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思维方式置身于紧贴时代脉搏下来把握。如何做到综合文稿的“文以载道”?一要讲清大局。准确把握形势,明确当前大局,是为了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形成共识。有了共同认识,才会有共同的行动,才能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二要亮明观点。文稿没有观点,就像人没有灵魂。观点要鲜明准确,概括到位,富有真知灼见,才能使人信服。亮明观点,阐明要义,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既要体现上级精神又要切合本地实际,既能引经论典又有现实事例,既立意高远又深入浅出。这样,才能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据。三要提出要求。提要求,要有的放矢,不能漫无边际;要指令明确,不能模棱两可;要切中要害,不能“隔靴搔痒”。四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德感受人,以法示人。这样的文稿才能内容饱满、富有张力,才能融思想性、时代性、创新性、生动性于一体,才能真正达到“文以载道”的目的。 总之,每一份文稿的起草和写作过程,实质上就是一项要求不断创新和创造的过程。一个报告、一篇讲话、一份文件,如果能比较好地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上级的决策政策精神与本地的实际相结合、党政的全局工作与部门单位的工作相结合、面上情况的概括与典型事例的剖析相结合、领导意图与自身认识相结合,使不同层次的人都能从中得到启示和教育,就能体现创新性,就会受到大家的欢迎,也就是一篇富有创意性创造性的文稿。文稿起草者有了创新意识,就能变被动工作为主动服务,变“应时为文、奉命写作”为自觉创作,在思维空间里纵横驰骋,在文稿写作中施展才华,在“三服务”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无疑也是文字工作者的一种莫大欣慰和乐趣。 认真研究公文写作的接受心理 公文作为一定意义上的社会交际和公共关系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它的作用要得以实现,必然涉及到交际的双方即言者(写作主体)和受者(写作受体)。公文的写作,目的是给对方(即接受对象)看的,写作效益的体现,关键还在于接受对象(即受文对象)对所收到的公文的理解、认可、办理程度和执行情况。正因为如此,写作公文一定要充分考虑读者,注意研究读者(即受文对象、接受对象)的接受心理,以增强文章的针对性、可读性、可受性,增强文章的执行承办效益。而公文写作中的这一重要的也是基本的课题,却长期未引起大家的重视,这不能说不是极大的疏忽和遗憾。 公文的读者不同于文艺作品、新闻文章读者有随意性,它的读者有明确的限定性,往往有特定的受文对象,不是谁都可以看,或者谁都必须看的。这种读者的限定性,使公文写作者事先就能明白文章是写给什么人看的,就有可能考虑到怎么写才能更符合受文对象的“口胃”和接受心理,更注重文章的实用性。可见,读者的限定性这一特点,为公文写作也提供了一定的方便。 在强调读者有限定性特点的同时,还要注意到读者的变化性。公文受文对象的接受心理,也要受内因外因的驱使而发生变化。一方面,社会政治变革、经济发展这些外因,会使受文对象的接受心理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发生变化,这是“境(心境)随时迁”。假如有人现在写文章还用“文革”手法和语言,那只会授人以笑柄。另一方面,年龄差异、文化层次的区别等等内因,也会使受文对象的接受心理随不同语言环景而有所不同,这则是“因人而异”。例如写给群众看的通告要通俗易懂,而写给教师的慰问信宜典雅古朴,不能失体失格。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