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现代公文写作技巧》摘要

摘要: 文章写作或文学创作,往往涉及到审题立意、构思谋篇、选材加工等环节问题,公文或事务性文书等综合文稿起草也一样。通常情况下,机关单位的文书写作,除了法定13种公文外,还会涉及到大量的事务性文书和综合性文稿, ...
文稿修改演播室


对受文对象的尊重,要在行文内容、语言、形式等各方面表现出来。例如模糊语言的巧妙运用,某些公文如信函的格式变化,都会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尊重。
(四)求近心理
这是交际、传播学中的“距离论”在公文写作中的体现。受文对象出于正常的功利目的,总要求公文内容与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更贴近,不大想看那种“隔山放炮”、不着边际的文章。都希望公文讲出大家的心里话、,身边事,写大家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希望“文中有我,我中有文”,即文章中写出了我们想做的事、想说的话,而我们想到的文章中也写到了。这也就是通常说的“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
受文对象这种求近心理,要求公文与他们在时间、空间、情感上都尽可能接近,即做到事近、理近、情近、心近。这也是情感因素在公文写作中的体现。
为满足受文对象的这种心理,我们在写作公文时,就要从实际出发,注意针对性、及时性和实效性。而语言的运用,要尽可能注意生动性、群众性和适当的幽默感(这当然要因文制宜),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例如四川省及广元市有关领导机关发出决定,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远学孔繁森,近学马生贵”,使大家从身边的基层领导干部身上体会到一种可敬可亲的认同感,体会到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必要和可能性。李燕杰在对少管所的少年犯作报告时,称他们为“触犯了国家法律的年轻朋友们”,一下子就把少年犯听众的心理拉近了,其教育效果是相当突出的。
(五)求简心理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社会变动加剧,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大家越来越重视时间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人们都希望办事由繁变简,办事需要的时间由长变短,希望讲求效率。随着干部、职工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这种求简心理反映更为突出。大家都不希望开“马拉松式”的长会,听言之无物、套话连篇、口是心非的长篇报告,看又长又臭的懒婆娘裹脚布似的文章,而希望开短会,说短话,写短文。
公文写作要适应这种要求,就必须克服形式主义、文读主义,没有必要就不行文,必须行文时尽可能写短些。要实话实说,长话短说,尽力摒弃废话、空话、套话。不写长而空的文章,写短而精的文章,给受文对象提供尽可能多的实信息,而不要那些言之无物的空信息。有的人认为文章写得越长越有“政绩”,越有水平,这是一种误解。其实,把文章写短,对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文撰写者要努力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起草文稿力求言简意赅,开门见山,意尽言止,竭力删去可有可无的内容和语句,做到篇无赘句,句无赘字。而在制发公文时,公文格式也要既规范又简明,不要无实际意义和用途的空信息。总之,要做到简短、简明、简洁。
(六)求知心理
求知心理就是人们常说的求知欲。它是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求知需要,是高层次的需要。在当今社会,随着文化、科学的发展加剧,人类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人民群众特别是机关、单位、团体职工队伍的知识化、年轻化,大家为适应在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更渴望从各种渠道了解、学习新知识。公文这一实施领导和管理职能的重要工具,当然也应担负起传播新知识的重任,以满足受文对象的这种需求。它必须尽可能给受文对象提供一些新内容、新观点、新知识、新信息,而不能重弹陈词烂调,不能再写得不深不透,言之无物,也不能以艰深文浅陋,故作高雅。
(七)求利心理
追求最大利益、最大效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办事的基本准则,也是各类机关单位制发公文的目的。这种利益,涉及到有关机关、单位、群体的权、责、利,涉及到各方的社会利益、经济利益。制发公文时,从实际出发,不能不考虑到受文对象和有关各方面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一定要顾全大局,兼顾各方,充分考虑到国家、部门、集体、群众、个人各方面的实际利益。例如某地要出台有关招商引资政策的文件,要与外地有关方面签定合作开发的协议书,都要考虑到对方的求利心理,树立双赢观点,互利互惠。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3-6-12 14:55
  • 4
    粉丝
  • 1677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