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机关的“话语系统” 写好东西,首先要有“话语系统”的概念。记得自己大学毕业刚到报社工作的时候,凭着巨大的工作热情和对于领导偏好的迎合,我开始主攻评论的写作。但失败接踵而至,经常被社长改得面目全非。最后连社长都泄气了,他“点”了一句当时我还不太明白的话:“为什么你说的话,都是你自己的话;有现成的话你不用,怎么老是和别人说的不一样?”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之所以写不好,是因为我对XX管理的一套话语系统还根本不熟悉,老是用自己学生时代或者个人状态的语言来评论政策性、管理性很强的事物,自然是既不专业、也不对味儿了。 写好机关公文,最重要的是机关的语言系统要熟悉,尤其在中国,官员的纪律性要求远甚于个人发挥,共性的塑造尤强于个性表达,更需要首先忘记自己的话语体系才好。那种自说自话的小话语,那种自我欣赏的文学词儿,还是尽快放了的好。后来到公司工作之后,大家更是说着和原来机关完全不同的“话”,于是我就更加明白,要想在机关写出好东西,要想在仕途上有所发展,就必须深谙“话语系统”——就是机关公文的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有一定的规定性,语气、用词儿都要极其讲究。到你对这套系统运用得十分纯熟的时候,你才会收获希望。 时刻保持“位置感” 写好东西,还需要有强烈的位置感。位置感在机关当中十分重要,一个没有位置感的人,说话、办事都会不靠谱,让人觉得愣头愣脑。位置感对于公文写作来说也是非常关键。公文不是自己的感想文章或者文学创作,所以,不能率性而为,至少在形式上不能成为宣泄或者表达自己情绪的阵地。要永远记住公文写作不代表我们自己,它代表着领导或者组织,所以,我们在思考问题和表达叙述当中,都要主动站在领导或者组织的位置上。这篇公文是对上的还是对下的或者平级单位之间的,要首先弄清楚并贯彻在文章的始终。有人说,“我们不是领导,但却不能不站在领导的位置上关注领导关注的问题、考虑领导考虑的问题”。事情确是如此。我们要写好公文,对领导的思路、想法甚至风格都是要认真琢磨的。对于公文写作来说,位置感也是非常非常关键的。 怎样才能站在领导或者组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写作公文呢?要养成对于领导思想与意图紧密“跟随”的习惯。我们要写好公文,对领导的思路、想法甚至风格都需要认真琢磨。这种积累主要还是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应该特别留意领导在每个场合的每次讲话、说话和表态,有时候可能只是三言两语,但你却可以从中体会到他的态度和想法。这种“跟随”是非常有益的,不但可以锻炼我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帮助我们与领导之间建立默契。 我们常说“听话听音儿”,可是在工作中我们却往往忘记了“音儿”的重要性。什么是领导或者他人说话的“音儿”呢?就是领导在许多场合不经意间说的话、说的一些看似凌乱的话。比方说,领导时常很忙,他不太可能长时间地、连续地和你谈他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所以就要特别留意他的只言片语,并把它整合、统一起来。我们在记录领导话语的时候,要特别留意他对这些观点的后续阐述部分。领导在说了一个观点之后,一般都会再解释两句,这种解释恰恰是我们去丰富领导这个观点的基本线索和架构。但经常的情况是,我们记录下了领导观点的“骨架”,但在论述的时候却忘记了领导的思路,而开始自己随意发挥。这种发挥的结果就是,虽然在文章中保留了领导搭就的“骨架”,但却填入了扭曲畸形的“血肉”,就像一个四肢和肌肉都扭曲变形了的“身材材夜思”,让人觉得感觉不对。再有就是要对领导自己发挥的部分要给予足够的注意。领导在讲话的时候,经常是手下人给起草好了稿子的,正正经经、四平八稳的完全没有了味道。但领导在一些非集体场合、非正式场合闲谈议论时所说的话,或者在正式场合的一些自由发挥的话,一定要特别用心思进行揣摩。因为领导在这些较少压力的情况下所说的话,往往是其真实想法的自然流露,如果能够把他的这些意思体系化并以机关通行的语言面貌表达出来,就会成为死板公文中鲜活的部分。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