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忧按:这些日子,因故,实在不想写东西。于是,翻看博友的文章,说点过年话;翻看自己的一些老文,做些回味。久不更新博客,又有些心下不安。决定发布这篇未必合乎时宜的“老文”,算是更新。此文,曾在全军政工网发布,并产生较大影响。当初写作此文,并非任务需求,纯属自得其乐。有些长,大家凑合看吧。毕竟,它体现着我曾经的思绪,曾经的岁月。 内容概要: 1、“笔不可少”,谈政治干部为什么要重视写作; 2、“笔里乾坤”,谈文章、材料的价值与意义; 3、“笔下前程”,谈写作与政治干部成长进步的关系; 4、“笔锋何来”,谈如何在艰苦的磨砺中提高写作能力; 5、“笔功必敬”,谈材料写作的“敬、精、竞、竟”四种境界。 “笔系列”之一:笔不可少 写作,是政治干部的一个“看家本领”。现在,各级机关都在叫苦:“笔杆子太少”。那么多的材料要写,而能够承担材料写作任务的人却不是很多。自己多年从事宣传工作,对于写作,经历过许多酸甜苦辣,产生过许多心得感受;现在成为一名政治工作的领导者,接触过不少政治干部,拜读过许多文字材料;综合当干事、当主任、当政委的经历,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对政治干部来讲,必须常动笔、常练笔,使自己的笔杆子硬起来。笔杆子硬,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政治干部的思想硬、能力硬、形象硬,讲起话来做起事来,也就有了更多的底气和硬气。“笔”,是政治干部工作生活及成长进步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我军给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一个专用称谓:政治干部。称呼很响亮,没有丝毫的羞羞答答。编制表中,政治干部占据着重要醒目的位置。行政上是“首长”,党内是书记。除朝鲜、越南等曾经的“兄弟”国家外,目前,世界各国军队中专门编配政治干部的似乎很少,几乎没有。这是“我军独有的政治优势”,大概也是“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此,我们从事政治工作的同志,大可不必“理亏”。不仅不“理亏”,还要“理直气壮”。我军是“国家”的军队,但不是“国家化”的军队;我军是有严明政治纪律的军队,而不是“非政治化”的军队;我军从诞生之日起,就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而且执行的是共产党的政治任务,这是没有任何隐瞒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着这支“枪杆子”推翻旧政权,取得执政地位的。 “枪杆子”当然重要,当然厉害。但是,“枪杆子”的“指向”更加重要,更加厉害。谁为“枪杆子”指向?谁让“枪杆子”听话?是思想政治工作,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有这样两句浅显明了而又贴切的话:“枪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表明了其中的道理。 政治干部有两样利器:一是嘴,二是笔。嘴用来说话,说统一思想、凝聚军心、鼓舞士气的话;笔用来写文章,写能够实现统一思想、凝聚军心、鼓舞士气目的的文章。我军初创时期,由于“泥腿子”多、“文化人”少,“工农大众”多、“知识青年”少,政治干部更多情况下是靠着一张“嘴”来开展工作的。也用笔,但多是写写标语口号,不象现在这样长篇大论。但作为高层政治人物,比如毛泽东、周恩来及师以上军政领导,用笔也非常多。他们在战争间隙、煤油灯下写就的许多文章,不仅在当时起到了直接的、重要的作用,而且到现在仍然起着间接的、借鉴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世界“相对和平”。就我军而言,处于“和平时期”。军队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是“军事斗争准备”,或者直白点讲是“反‘台独’应急作战准备”。“准备”终归是“准备”,并不等同于“实战”。军队处在“和平”环境下,走在“和平”轨道上,政治工作也必然体现出这个时期的一些“阶段性特征”:政治干部文化水平高了,讲话机会多了,研究能力强了,工作难度大了,既用嘴、又用笔,嘴笔并用、双管齐下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讲话和做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在于:讲话更注重勇气和胆量,做文更注重理性和逻辑;讲话未必严丝合缝,做文必须文通理顺。联系在于:二者都需要“思想”来支撑,没有“思想”的讲话和文章,是没有骨胳和灵魂的,是缺乏感染力传透力的,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 “说功、写功、做功”,是政治干部应备、必备的三大基本功,这已成为一种共识。写功,是位居其中的必不可少的一大功夫。从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看,不具备写功的政治干部,一定不会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干部。甚至,很难称得上称职。授课需要备课,汇报需要总结,开会需要材料,指导需要文件,都离不开一个“写”字。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