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1

笔:政治干部的手中枪

摘要: 老忧按:这些日子,因故,实在不想写东西。于是,翻看博友的文章,说点过年话;翻看自己的一些老文,做些回味。久不更新博客,又有些心下不安。决定发布这篇未必合乎时宜的“老文”,算是更新。此文,曾在全军政工网 ...
文稿修改演播室


  写材料,还要敢吃反复之苦。别说我们这些“新手”,即使是那些多年在材料行当里摸爬滚打的“老手”,出手即是佳作,完稿便受赞赏的情况也不是很多。一份材料从酝酿到动笔到定稿,总是要经过多遍修改,多次反复。文章不厌千遍改。一般而言,会越改越好。改材料,还有一个主动和被动的问题。自己精雕细刻,这是主动改,比较容易接受;有时候,自己觉得写得很好,但领导认为不合乎他的意图,要求你改,你会感觉很不情愿。这种情况下,不情愿也得情愿,不想改也得改,因为你是下级,你只能服从,只能使自己的材料不断贴近领导的意图。你要从自我欣赏中摆脱出来,做一些反思,做一些深思,按领导的意图重新构思自己的材料,哪怕推倒重来。
  写材料,更要敢吃失败之苦。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接受了一个材料,但是根本无力完成;勉强完成了,别说领导不满意,连自己也不满意。这也就意味着,这一次的材料写作是失败的。一次失败也许还能让人接受,但有时我们面临的并非一次失败,有可能是两次或者多次。这会使我们很痛苦,也会使一部分人灰心甚至放弃。我想说,失败之后需要的是反思而不是放弃。失败,有时是外部原因造成的,有时是自身原因造成的,我们更多应反思的是自身原因。比如说:平时学习是否勤奋,思考是否深入,调研是否到位,练笔是否经常?
  总之,写材料是一件苦差事,与苦相随。不怕苦,并战而胜之,会使我们的材料写作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会使我们因为写材料而享受成就,享受快乐。
 
“笔系列”之五:笔功必敬
 
有个成语叫“毕恭毕敬”。我理解其内涵为:对人对事恭顺敬畏。动笔为文,也需要“毕恭毕敬”。取其谐音,给此文命题曰“笔功必敬”,倒也恰当有趣。
  从古至今,尽管有“穷秀才”、“酸文人”、“臭老九”等不雅称号,但那毕竟不是“主旋律”。多数情况下,人们对文人还是很敬重的。文人自身,对“文章千古事”还是很推崇、很认可、很在意的。而事实上,能传承大道、通透古今、昭示未来的东西,还是老秘网文章。古有“润笔”,今有“稿酬”,那既是对文人劳动的认可,也是对文章价值的认可。许多文人,在动笔前要沐浴净身,那是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文字、文章是圣洁的。仅以中国为例,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四大名著,对中国人、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毛泽东著作,在中国现代史上产生了多大作用?
  “文以载道”。文章是文字,更是思想;是理论,更是实践;是看似“轻飘飘”其实“沉甸甸”的东西。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动笔为文,所以,政治干部必须对“笔功”有一个理性的评判,有一分真诚的敬意,有一种不懈的追求。
  “笔功”如何,是人们评价政治干部的一个重要指标。身为政治干部,如果写不出像样的文章来,从职责角度而言,那是失职;从能力角度而言,那是低能;从人们的评价角度而言,那是被人小看的重要原因。别人可以不写文章,可以写不出高质量的文章,但政治干部绝对不可以。
  “笔功必敬”。我想将其分解为4个层面。一是敬,二是精,三是竞,四是竟。
  “敬”是基点。“态度决定一切”。有了良好的态度,就有了干好事业的前提。态度不端正,不可能干好任何一件事情。作为政治干部,首先要对动笔为文充分敬重,要热爱它,重视它。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既然走上了这条道路,注定要与写作相伴相随。不要因为自己不能写便否定写作的意义和价值,不要为自己写作能力差寻找什么理由,不要为自己怕动脑怕吃苦而试图遮掩进行辩解。现在有的同志身为政治干部,“笔功”很差却心安理得,不去弥补,满足于完成一些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一年下来,写不出几篇真正属于自己的讲课稿,写不出几篇真正有特色、有新意、有条理的总结、汇报和研究文章来。究其根源,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写作缺乏足够的“敬重”。有的人甚至有很大的偏见,认为写作就是“玩虚的”,就是“搞文字游戏”。
  “精”是方向。同样一件事,同样用那些常用的两三千号汉字,不同的人会写出不同的文章来。正如工厂里的产品,有的是精品,有的是合格品,有的则是次品、残品、废品。政治干部的努力方向,就是要追求“精品”,多出“精品”。学无止境,写作也无止境,千万不能自满,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出手便是佳作,千万不可把“次品”、“合格品”稀里糊涂升格为“精品”。如何求“精”?我想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多学习,二是深思考,三是勤调研,四是肯请教,五是愿雕琢。怎样才算“精品”?我想大致有如下几个标志:一是政治合格,二是思想深刻,三是条理清晰,四是用语精当。这样的文章,领导爱看,官兵爱听,刊物爱用。
  “竞”是过程。在写作上要有“竞争”意识,勇为人先,不甘人后。人无我有,人浅我深,人少我多,人老我新,人好我精等等。“争上游”的过程,既是劲头的比拼,也是苦头的承受,又是甜头的品味。竞争是需要吃苦的。当别人清闲娱乐的时候,你也许正在苦思冥想;当别人酣然入睡的时候,你也许准备挑灯夜战;当别人把文件刊物轻松地一翻而过的时候,你也许还要仔细斟酌字里行间隐藏的真意、新意、深意。竞争也会让我们体会到幸福。当一篇篇文章终于出手,你会体会到婴儿新生的甜美;当一篇篇文章受到领导夸奖、同事肯定、刊物刊用的时候,你会体会到春风拂面的滋润;当一篇篇文章汇编成书散发墨香的时候,你会体会到将士凯旋的自豪。
  “竟”是结果。也就是说,在写作上成了大家、高手,出口成章,倚马可待。但我们只能说,这只是一种理想而已,只可接近,不可到达。顶多,也就是与周围的人比,相对“大”一点,“高”一点,老到一点,可以算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孙中山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毛泽东讲,“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用在写作上,永远是适用的。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说自己的写作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这样一种境界,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因为取得了一些成绩或者进步,便马放南山,万事大吉。钱钟书、季羡林是当代国学大师,似乎无人能出其右,但他们笔耕不辍,非常内敛。在一些机关,“大手笔”多的是,但他们并未自满,“山外有山,人上有人”激励着他们再攀新高。我们有时候只是在一个小圈子里略显“高明”,自满与懈怠便非常可笑了。
  关于写作,可说的话很多。这些年,一直与文字打交道,有不少这方面的心得感受。不敢说自己“好为人师”,但把心得写出来与同志交流,还是可以的。经常读军报理论文章,读各级刊物上的美文大作,深知自己差距很大。之所以不时写点东西,主要目的还在于锻炼和提高,使自己的头脑和笔头不至于迟钝和生涩。另外一方面,只要写出来了,便有了一种成就感—原来深藏内心的、不甚明晰的隐性意识变成了显性文字,会有一种由衷的喜悦。
12345
5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5 人)

说点什么...

已有1条评论

最新评论...

余之舰2013-7-3 14:46引用

“笔不可少” “笔里乾坤”,“笔下前程”,“笔锋何来”,“笔功必敬”。真是好文,版主辛苦了,俺拿来收藏 ...

查看全部评论(1)

本文作者
2013-7-2 21:34
  • 4
    粉丝
  • 2006
    阅读
  • 1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